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轉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轉化

陰陽轉化為中醫陰陽學說之核心概念,意指陰陽對立之雙方於特定條件下,可相互向對立面轉化,即「陰極生陽,陽極生陰」。此現象貫穿中醫之生理、病理及自然規律,體現陰陽動態平衡之本質。

理論基礎

《素問·天元紀大論》言:「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。」揭示萬物發展至極限時,必向其相反方向轉化。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進一步闡述:「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……寒甚則熱,熱甚則寒。」說明陰陽轉化乃自然法則,如四季更迭、晝夜交替,皆為陰陽消長轉化之體現。

生理中的陰陽轉化

  1. 氣血互化
    氣屬陽,血屬陰。氣能生血(陽化陰),血亦能濡養氣機(陰生陽)。如脾胃運化水穀為氣(陽),氣再推動血液生成(陰),循環不息。
  2. 臟腑功能
    如心火(陽)下溫腎水(陰),腎水(陰)上濟心火(陽),形成「水火既濟」之平衡。若腎陰不足,則陽亢化火,轉為陰虛陽亢之證。

病理中的陰陽轉化

  1. 寒熱轉化

    • 「寒極生熱」:外感寒邪(陰)深入體內,鬱久可化熱(陽),如風寒感冒轉為肺熱咳嗽。
    • 「熱極生寒」:高熱(陽)耗傷陽氣,驟然出現四肢厥冷(陰),如熱厥證。
  2. 虛實轉變
    久病陽虛(陰盛)可致陰液不化,反生虛火(陽);陰虛(陽亢)日久則耗氣,轉為氣陰兩虛。

自然與人體的對應

《黃帝內經》以天地陰陽為喻,如「晝為陽,夜為陰」,日中陽極則陰生,夜半陰極則陽長。人體亦順應此律,如午後陽氣漸衰,陰氣始生;子時陰氣至盛,陽氣初萌。

臨床意義

陰陽轉化理論指導辨證論治,如「引火歸元」法治虛陽上浮,或「滋陰降火」調理陰虛火旺,皆基於調節陰陽轉化之機。此概念亦解釋疾病傳變,如少陰病寒化證轉為熱化證,或太陽表寒入裡化熱等。

陰陽轉化非驟然之變,而是在量變累積後達質變,需透過四診洞察其機,方能掌握治療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