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自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陽自和
陰陽自和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概念,指人體在疾病過程中,陰陽雖受擾動,然其內在調節機能仍能促使陰陽二氣重新趨於平衡,從而實現疾病向癒。此理論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陰平陽秘」之思想,並於《傷寒論》中由張仲景進一步闡述,如〈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〉所言:「凡病若發汗,若吐,若下,若亡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」揭示即便因誤治或病邪損傷津液,若機體陰陽自我調和之力尚存,疾病可自然化解。
理論內涵
陰陽自和反映了人體「正氣存內」的自癒能力。陰陽學說主張,健康狀態下,陰氣(濡潤、寧靜、抑制)與陽氣(溫煦、興奮、推動)動態平衡;疾病發生時,此平衡遭破壞,或表現為陰偏勝(如寒證)、陽偏勝(如熱證),或陰陽兩虛。然人體經絡、氣血、臟腑系統本具協調機能,可通過「陰陽互根」(陰陽相互依存)與「陰陽消長」(陰陽相互轉化)之機制,逐漸恢復平衡。例如:
- 外感病後期:發熱退卻後,汗出適度、津液漸復,為陽氣疏通、陰液滋生之自和表現。
- 內傷雜病:如虛勞患者,通過飲食調攝,逐漸氣血充盈,乃陰陽相互化生之結果。
與治療原則的關聯
中醫治療強調「因勢利導」,助機體恢復自和之力。如:
- 《傷寒論》中「陰陽自和」條文提示,誤治後若未傷根本,靜養待其自復,勝於過度干預。
- 用藥亦需順應此理,如陽虛者以甘溫益氣,陰虛者以甘寒養陰,皆在激發臟腑自我調節而非強行糾偏。
臨床體現
陰陽自和並非被動過程,其效能與體質、病邪性質相關:
- 體質強健者:外邪襲表後,正氣奮起抗邪,汗出熱退,脈靜身涼,為陽氣充足而自和。
- 慢性病調理:如消渴病(糖尿病)患者,通過滋陰清熱,逐漸改善口渴多尿,反映陰陽漸趨協調。
此概念亦彰顯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——養生之道重在維護陰陽和諧,使機體具備應對疾病之內在潛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