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陰癢的症狀及常見證候

陰癢指的是外陰或陰道發癢的症狀,也稱為陰門搔癢或陰癢。患者常伴隨不同程度的帶下。

常見證候:

  1. 濕熱下注陰癢:陰部搔癢,甚至奇癢難忍,白帶呈黃色如膿,帶下有腥臭味,伴有心煩難寐、口苦口膩、胸脅苦悶、小便頻短、舌苔黃膩,脈搏弦滑。

  2. 肝腎陰虛陰癢:陰部乾澀灼熱,感到搔癢,尤其在夜間加劇。帶下量少且呈黃色或像血樣,伴有眩暈耳鳴、腰痠腿軟、或時有熱汗出。舌頭呈紅色,苔少,脈搏細或細數無力。

鑒別分析

濕熱下注陰癢與肝腎陰虛陰癢:兩者皆屬於熱證,但虛實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濕熱下注陰癢多是因為濕熱下降,擾亂肝經,或因洗浴不潔,感染病蟲而引起,屬於實熱證。肝腎陰虛陰癢多由於長期疾病或年老體衰,或因房事過度、多次分娩,導致肝腎陰虛,精血不足,陰部得不到養潤,而出現血燥生風的症狀,屬於虛熱證。

鑒別要點為:濕熱下注陰癢的症狀包括陰部奇癢難忍、帶下量多且呈黃色如膿。治療上宜清利濕熱,同時殺蟲,可使用龍膽瀉肝湯加白蘚皮、鶴蝨,外用蛇床子散蒸湯洗浴。肝腎陰虛陰癢的症狀包括陰部乾澀灼熱,夜間癢感加劇,帶下量少且呈黃色或像血樣。治療上宜滋陰降火、潤燥疏風,可使用知柏地黃丸加當歸、白蘚皮;如有烘熱汗出,可加入仙靈脾、仙茅。總之,治療陰癢首先要明確虛實的辨證。一般而言,實熱證常伴隨帶下量多、呈黃色或白色,且陰癢較嚴重,多見於年輕、中年婦女;虛熱證則伴隨帶下量少、呈黃色或紅色,陰部乾澀灼熱,且多見於絕經後的婦女。陰癢和帶下病常同時或先後發生,因此常以兩者合併討論。

文獻引用

《醫宗金鑒・婦科心法要訣》中提到:"婦人陰癢,大多是由於濕熱引起的寄生蟲所致。嚴重時可能伴隨倦怠、尿頻等症狀,宜服用逍遙散、龍膽瀉肝湯等藥物。外用可使用桃仁研磨成膏狀,加入雄黃末和雞肝切片,塗抹在陰部。這些草藥所散發的肝臭味道,能夠誘使寄生蟲鑽入雞肝並吸食,當寄生蟲被提出後,症狀會消失。"

另外,還有一首婦科病方的歌曲:"陰戶發癢肝風揚,僵蠶三錢急煎湯,連服三劑不間斷,管叫病癒永安康。" 提到使用僵蠶煎湯治療肝風引起的陰部癢痛,每次服用三錢,連續服用三劑不間斷,能夠治療並使疾病永久康復。

還有一種方劑是:"陰戶癢痛久不痊,我有一方服即安,生熟白芍各二兩,管叫服後即安然。" 提到使用兩種芍藥(生熟白芍)各二兩煎湯,服用後可以立即緩解陰部癢痛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