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癢
病證名,首載於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五,又稱「陰門癢」或「外陰瘙癢」,指婦女外陰及陰道部分搔癢難耐,甚則延及肛周,痛癢交作,坐臥不安之症。此病多因濕熱下注、肝鬱化火,或肝腎陰虛、血虛風燥所致,亦有因外感蟲蝕或久居濕地引發者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下注:
因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流注下焦,蘊結前陰,發為瘙癢。臨床多見帶下黃稠、外陰濕潤糜爛、滲出物多,兼胸悶煩躁、納差尿赤等症。 - 肝經鬱熱:
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夾濕下迫陰器,致外陰灼熱刺癢,伴口苦咽乾、急躁易怒,舌紅苔黃膩。 - 蟲蝕陰中:
外陰不潔,或濕熱熏蒸,蟲體(如陰蝨、蟯蟲)乘虛侵襲,蝕陰作癢,夜間尤甚,局部可見抓痕或分泌物異臭。 - 肝腎陰虛:
年老體衰,或久病耗傷,肝腎陰虧,精血不足,陰部失養,化燥生風。症見外陰乾澀灼癢、陰戶萎縮,兼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五心煩熱等虛熱之象。
辨證論治
- 濕熱證:
治以清熱利濕,方選萆薢滲濕湯(萆薢、薏苡仁、黃柏、赤苓、丹皮等)或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車前子等),以瀉肝膽實火、滲下焦濕熱。 - 肝鬱化火證:
宜疏肝清熱,可合用逍遙散加減(柴胡、白芍、當歸、薄荷等),配合針刺太衝、行間等穴以疏泄肝氣。 - 蟲蝕證:
外用殺蟲止癢方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載雄黃末合桃仁膏納陰中,或蛇床子、苦參、百部、川椒煎湯熏洗;亦可取雞肝蘸雄黃粉置陰道內驅蟲。 - 肝腎陰虛證:
治宜滋陰降火、養血祛風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(熟地、山茱萸、知母、黃柏等),佐以當歸、首烏潤燥;若兼血虛風燥,可合用當歸飲子。
外治與針灸
- 熏洗方:蛇床子、生艾葉、苦參、枯礬、杏仁煎湯,趁熱先熏後洗,以燥濕止癢。
- 針灸:取曲骨、三陰交、陰廉等穴,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,以調理衝任、疏風止癢。
此症記載甚早,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陰癢者,蟲食所為」,後世醫家更從臟腑辨證論其虛實,治法內外兼施,尤重祛濕清熱與養陰調肝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