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液
陰液為中醫基礎理論中重要之名詞,泛指人體內一切具滋潤、濡養作用的液態物質,屬「陰」的範疇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陰平陽祕」之概念,陰液即為維持人體陰陽平衡的關鍵物質基礎,其涵蓋範圍廣泛,包括精、血、津、液等,彼此相互化生,共同維繫生理機能。
陰液的組成與功能
- 精:
為陰液中最精微之部分,包含先天之精(稟受於父母)與後天之精(源自水穀精微)。藏於腎,主生殖、生長發育,並能化生氣血,為陰液之本。 - 血:
由水穀精微通過中焦氣化而成,《靈樞·決氣》曰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」血行脈中,濡養臟腑肢節,且血能載氣,為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。 -
津與液:
- 津:質地清稀,流動性大,布散於肌表、孔竅,滋潤皮膚、黏膜,並參與汗液生成。
- 液:質地稠厚,流動性小,灌注於骨節、臟腑、腦髓,起滑利關節、充養精髓之功。
兩者同源而異態,皆由水穀化生,依賴脾氣運化、肺氣宣降及腎陽氣化而布散全身。
陰液與臟腑關係
- 腎:主水液代謝,腎陰為陰液之根,腎精可化生津血。
- 脾:運化水穀,為陰液化生之源,脾氣健運則津血充盈。
- 肺:通調水道,宣發津液至體表,肅降水分下輸膀胱。
- 肝:藏血,肝陰充足則能調節血量、疏泄氣機以助津液運行。
陰液失調的病機
陰液虧虛常見於熱病傷津、久病耗損或情志過極,表現為口燥咽乾、皮膚枯槁、便秘尿少、舌紅少苔等。若陰液停滯,則可能生成痰飲、水濕等病理產物,進一步阻滯氣機。
陰液理論貫穿中醫診療,如溫病學派重視「存得一分陰液,便有一分生機」,臨床治法亦涵蓋滋陰生津、益氣養血等,體現「陰陽互根」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