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易為中醫學專有名詞,屬陰陽易病證之一種,特指婦女傷寒溫病初癒,餘熱未盡,氣血未復之際,男子與之交接而染病者。此概念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四,與「陽易」(男傳女)形成對應關係,合稱陰陽易。

其病理機制可分三層剖析:

  1. 本源病理:患者病後真陰耗傷,相火浮越,交接時陰精洩瀉,致虛火挾穢毒逆傳
  2. 傳變途徑:通過精道或溺孔等竅道,穢濁之氣內侵三陰經脈
  3. 病位特徵:以足少陰腎經、任脈為核心病所,累及厥陰肝經

典型臨床表現包括:

  • 下焦證候:前陰腫痛內縮,少腹拘急如絞,牽引腰骶
  • 氣機逆亂:胸膈灼熱如焚,氣短喘促(少氣)
  • 清竅受擾:頭痛如劈,目睛生花(視物昏矇或閃光感)
  • 全身症狀:身重難以轉側,骨節懈墮,甚則憎寒發熱

古代醫家對此有深度闡述:

  • 張仲景《傷寒論》雖未明言陰易,但於燒褌散條下已蘊此義
  • 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此證「毒氣灌攝經脈」的特性
  • 朱肱《類證活人書》補充「小腹絞痛引陰中」的診斷要點

從病機學角度論,本病實質包含三大要素:

  1. 穢毒傳染:病後體虛時外染濁邪
  2. 陰陽交損:精泄氣耗引動伏熱
  3. 經氣逆亂:衝任失調,相火妄動

在治療層面,歷代醫家多主張:

  • 採用 導赤瀉心法 清熱解毒
  • 配合 滋腎通陽法 調和陰陽
  • 佐以 芳香逐穢法 透達膜原

相關古籍記載的變證包括:

  • 若毒陷厥陰可見舌卷囊縮
  • 熱入血室可致經水妄行
  • 陽明燥結者見譫語腹滿

此證與女勞復的鑑別要點在於:

  • 陰易必見熱上衝胸的特異症狀
  • 女勞復多呈現虛陽外越之象
  • 二者在舌診上亦有明顯差異(陰易多見舌根濁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