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有陽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有陽疾
陰有陽疾,為中醫經典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提及之病機術語,意指陽熱之邪留滯於陰分所引發的病理狀態。此處「陰」指人體內屬陰的部位,如臟腑深層、血分或陰經;「陽疾」則指陽熱病候,如熱邪、火毒等。陽熱之邪本當表現於體表陽分(如衛分、氣分),然若深入陰分,則形成「陰有陽疾」之證,其臨床特點可表現為裡熱熾盛,卻又隱伏難透,病勢纏綿。
病因病機
- 熱邪內陷:外感溫熱之邪未得透解,由表入裡,或誤治(如過用發汗、攻下)使熱邪內陷,深入陰分。
- 陰虛內熱:素體陰虛,虛火內生,陽熱之象雖顯,然其本質為陰分不足,熱邪依附於陰液而難除。
- 情志化火:五志過極,鬱而化火,火熱內擾陰血,如肝鬱化火下灼腎陰,即屬此類。
臨床表現
- 發熱夜甚,或午後潮熱,兼見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,為熱邪耗傷陰津之象。
- 心煩不寐、盜汗,乃陽熱擾動陰分,心神不寧所致。
- 部分可見下焦濕熱,如小便短赤、灼痛,屬熱鬱陰分,流注下竅。
- 脈象多細數或沉實,反映熱邪內伏陰分之深淺。
治法與取穴
《靈樞》提出「取之下陵三里」,即針灸足三里穴(屬足陽明胃經),以其能調和脾胃、清瀉陽明鬱熱,並引邪外出。後世醫家拓展其治則,包含:
- 清透陰分熱邪:選用青蒿鱉甲湯類方劑,既清熱又滋陰透邪。
- 滋陰降火:如知柏地黃丸,適用於陰虛火旺之證。
- 針灸配穴:除足三里外,可配伍三陰交(健脾滋陰)、太谿(補腎清虛火)以增強療效。
與相關概念之區別
- 陽盛則熱:純為陽分實熱,病位淺、病程短,如白虎湯證。
- 陰虛發熱:以陰虛為本,虛熱為標,病機偏重正虛,而「陰有陽疾」更強調熱邪鬱於陰分的實證或虛實夾雜狀態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陰陽相繫」之思维,臨牀需辨析熱邪所在層次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