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剛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剛風

大剛風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屬「八風」之一,特指源自北方之風邪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,載其「風從北方來,名曰大剛風」,並明確指出其致病特點:內可侵襲腎臟,外則傷及骨骼、肩背及膂筋(脊柱兩側肌肉與筋脈),其性主寒,為陰邪之典型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八風與方位屬性
    中醫將自然風邪按方位分為八類,合稱「八風」,分別對應四正四隅(東、南、西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西北、東北),並與臟腑、五行相繫。北方屬水,應於腎,故大剛風之寒性與腎系統關係密切。
  2. 致病機理

    • 內傷於腎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主骨生髓。大剛風之寒邪直中腎經,易致腰膝冷痛、遺精滑泄、小便清長等腎陽虛衰之候。
    • 外襲筋骨:寒性收引凝滯,客於肩背膂筋,則氣血運行不暢,表現為關節拘急、痛有定處,遇寒加劇;若深入骨骼,久則可發為「骨痹」(類似現代骨關節病變)。
  3. 與六淫的關聯
    大剛風雖屬外風,然其寒性與「六淫」之寒邪相通,常兼夾為病。如《素問·痹論》言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」,提示大剛風可能與濕邪相合,加重肢體沉重、麻木等症。

古籍延伸論述

除《靈樞》外,《黃帝內經太素》進一步闡釋:「北方陰極而生寒,寒生水,水生成鹹,鹹入腎」,說明大剛風之寒與腎的五行歸屬一脈相承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亦強調,北方風邪傷人,多從足少陰腎經起始,漸及周身陽氣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大剛風致病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緊。
  • 症狀:惡寒喜暖、肢冷蜷臥,或骨節冷痛、轉側不利。
  • 病程:多發於冬季或氣候驟寒時,病情纏綿難癒。

此風邪之辨治,需結合臟腑辨證與經絡辨證,溫補腎陽、散寒通絡為常用治法,如選用附子、肉桂、獨活等藥,或配合灸法溫通經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