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臟
1. 臟腑屬性
在中醫理論中,陰臟主要指人體內屬陰的三個臟腑——肺、脾、腎。根據陰陽學說,臟腑可分為陰陽兩類:肺主氣,司呼吸,其性肅降,屬太陰;脾主運化水穀,為後天之本,屬太陰;腎主藏精,為先天之本,屬少陰。此三臟皆以「藏精氣而不瀉」為主要功能,故歸屬於陰臟,與陽腑(如胃、大腸、小腸等)的「傳化物而不藏」特性相對。
2. 體質意義
陰臟亦用於描述陰盛體質之人,此類體質特點為陽氣偏弱,易受寒邪所傷。《景岳全書·卷一》提到:「陰臟者,一犯寒涼則脾腎必傷,此其陽不足。」指出陰盛體質者脾腎陽氣較為虛弱,若過食寒涼或外感寒邪,易損傷脾陽與腎陽,導致腹瀉、畏寒、四肢不溫等症狀。此類體質需注重溫補,以調和陰陽。
3. 生理與病理關聯
陰臟的平衡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:
- 肺:肺陰不足可能導致乾咳、咽燥;肺氣虛則易見氣短、自汗。
- 脾:脾陽虛衰則運化失常,引起腹脹、便溏;脾陰虧虛可能表現為口乾、食少。
- 腎:腎陽虛者多見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;腎陰虛則常見潮熱、盜汗。
4. 與陰陽學說的聯繫
陰臟的概念體現中醫「陽化氣,陰成形」的思想。陰臟主靜、主藏,需依賴陽氣的溫煦與推動方能發揮功能。若陰陽失衡,如陰盛陽衰,則易生內寒;反之,陰虛則陽亢,可能導致虛火上炎。臨床上,調理陰臟需兼顧陰陽互根之理,如溫補脾腎陽氣時,亦需佐以滋養陰液,防其燥熱傷陰。
總結
陰臟既是中醫對肺、脾、腎三臟的屬性歸類,亦反映特定體質的生理特徵,其理論深植於陰陽五行與臟腑學說之中,為辨證論治的重要基礎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