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燥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燥喉
陰燥喉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喉科種福》卷四。其病因多與體內陰陽失衡、濕熱內蘊或陰虛火旺相關,臨床表現以咽喉乾燥灼熱為特徵,雖覺口燥卻不欲飲水,甚者可伴見足心發熱如灼,久而咽喉潰爛。茲從中醫理論詳述如下:
病因病機
- 濕熱熏蒸:嗜酒過度或飲食肥甘厚味,導致脾胃積熱,濕濁內生,濕與熱合,循經上灼咽喉。
- 陰虛火炎:腎陰虧虛於下,虛火無制而浮越於上,咽喉失於濡養,反受虛火灼爍,此即「龍雷之火上僭」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初起階段:咽喉乾燥疼痛,局部灼熱感明顯,但口乾反不欲飲,或僅以冷湯含漱緩解;或見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屬濕熱證候。
- 遷延日久:陰液耗傷,轉為陰虛火旺之證,症見咽乾加劇、夜間尤甚,伴顴紅、盜汗、腰膝痠軟,足心熱如火燎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
-
濕熱證:治以清熱化濕、和中降火。
- 主方: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加減,可佐黃芩、梔子清上焦熱;若濕重,加茯苓、薏苡仁淡滲利濕。
- 配伍要點:忌過用苦寒傷脾,需兼顧醒脾運濕。
-
陰虛火旺證:治宜滋腎填陰、引火歸元。
- 主方:知柏地黃湯(《醫宗金鑑》)滋陰瀉火,虛火甚者合用大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,以龜板、熟地補陰制陽,黃柏、知母清降虛火。
- 加減法:若兼心煩失眠,加麥冬、五味子養心安神;若陰損及陽,可酌加少量肉桂引火下行。
病機演變與轉歸
本病初期若濕熱未清,久必耗傷陰液,轉為虛證;而陰虛不愈,進一步可致氣陰兩虛或陰陽俱損,咽喉潰爛反覆難癒。故治療須辨明標本,濕熱者急祛其邪,陰虛者緩培其本,方能截斷病勢。
(注:本文純屬中醫理論探討,不涉及臨床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