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證呃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證呃逆
陰證呃逆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寒邪內侵或陽氣虛衰所致之呃逆,屬寒性病證,臨床特徵為呃聲低弱、綿長,伴隨虛寒之象。此證首見於《類證活人書·問咳逆》,後世醫家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治法,歸納為「陰寒內盛,胃氣上逆」之證。
病因病機
陰證呃逆多因脾胃陽虛、命門火衰,或外感寒邪直中臟腑,導致寒凝氣滯、胃失和降。寒性收引,阻遏氣機,胃氣上衝喉間而發為呃逆。此證常見於久病體弱、年高氣虛者,或因過食生冷、誤治傷陽所致。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到:「虛寒之呃,其來也漸,其聲亦低。」強調其與實熱呃逆之聲高急促迥異。
臨床表現
- 呃聲沉緩無力,間隔較長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。
- 伴面色蒼白、四肢不溫、口淡不渴等虛寒之象。
- 舌淡苔白潤,脈沉細遲弱。
部分患者可兼見脘腹冷痛、嘔吐清涎、便溏等中焦虛寒症狀。
治法方藥
- 溫中散寒:適用於寒邪直中或脾胃虛寒者,方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及之丁香柿蒂散(丁香、柿蒂、人參、生薑),或理中湯加減,以溫補脾陽、降逆止呃。
- 補火助陽:若因腎陽衰微、火不暖土者,可用羌活附子湯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載),或四逆湯配合旋覆代赭湯,溫補下焦、納氣平呃。
- 針灸療法:取穴中脘、足三里(艾灸)、內關,配合膈俞以調和胃氣、溫通經脈。
鑑別診斷
陰證呃逆須與熱呃、氣鬱呃逆區別:
- 熱呃:呃聲洪亮,口渴便秘,舌紅苔黃,脈滑數,治宜清胃瀉火,如竹葉石膏湯。
- 氣鬱呃逆:因情志不暢诱发,呃逆連聲,胸脅脹悶,脈弦,治宜疏肝解鬱,如五磨飲子。
相關文獻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呃逆》指出:「虛寒作呃,必聲低息微。」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提出陰證呃逆若久病見此,多屬「胃氣將絕」之危候,需急溫脾腎之陽。歷代醫家均強調,陰寒呃逆須辨明標本緩急,標在胃氣上逆,本在陽虛寒盛,治療當以溫陽為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