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證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證傷寒
概述
陰證傷寒為中醫傷寒病名,指外邪直中陰經,表現出虛寒證候的一類傷寒病證。此證出自《通俗傷寒論·陰證傷寒》,特指寒邪侵襲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三陰經所導致的病變,臨床以虛寒證候為主,不同於陽證傷寒的熱象表現。
病因病機
陰證傷寒的形成多因體質虛弱、陽氣不足,寒邪乘虛直中陰經,或由於外感寒邪過盛,突破陽經防禦而深入陰分。其證機主要為陽虛寒盛,臟腑功能衰退,氣血運行不利,故見虛寒之象。
分型辨治
陰證傷寒按寒邪侵襲的三陰經不同,可分為「寒中太陰」「寒中少陰」「寒中厥陰」三類,其證治各有特點。
1. 寒中太陰
寒邪直中太陰脾經,脾陽受損,運化失職。
- 主要症狀:惡寒肢冷、腹滿時痛、嘔吐下利、口不渴、脈沉遲無力。
- 治法與方藥:
- 輕證:胃苓湯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)以健脾化濕、溫中散寒。
- 重證:神香聖術煎(人參、白朮、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以大補脾陽、溫中止瀉。
- 極重證:附子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附子、甘草)以回陽救逆,溫補脾陽。
2. 寒中少陰
寒邪直中少陰腎經,腎陽衰微,命火不溫。
- 主要症狀:四肢厥逆、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、但欲寐(精神萎靡)。
- 治法與方藥:
- 輕證:真武湯(茯苓、芍藥、白朮、生薑、附子)以溫陽利水,助腎化氣。
- 重證:附姜白通湯(附子、乾薑、蔥白)以回陽救逆,通達陽氣。
3. 寒中厥陰
寒邪直中厥陰肝經,肝寒凝滯,氣血失調。
- 主要症狀:手足厥冷、少腹冷痛、嘔吐清涎、脈細欲絕,甚則陰囊收縮。
- 治法與方藥:
- 輕證:當歸四逆湯(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、甘草、通草、大棗)加吳茱萸、生薑汁,以溫經散寒,養血通脈。
- 重證:通脈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加吳茱萸、紫瑤桂(肉桂),以破陰回陽,通脈散寒。
- 極重證:回陽急救湯(人參、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、麝香),以大補元陽,急救危證。
鑑別診斷
陰證傷寒雖見發熱、面赤、煩躁等類似陽熱之證,實則屬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,正如《傷寒廣要·少陰病證候》所云:「自然陰證,人皆可曉,及至反常,則不能矣。……煩躁不安,揭去衣被,飲冷脈大,人皆不識,認為陽證。」此時當辨脈為要,凡脈象雖洪大,然按之無力,或沉取全無,皆屬陰證範疇,不可誤用寒涼,反傷陽氣。
此證與「直中三陰」相關,參見該條進一步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