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邪風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邪風證

陰邪風證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指因內外障眼疾所致之額板、眉稜骨疼痛的證候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其發作多與「六陰用事」之時相關,即陰氣偏盛之際,如夜間或寒冷季節。患者若元氣虛弱、精血不足,易引發內障(如瞳神病變);若兼有火邪上擾,則可能表現為外障(如胞瞼、白睛疾患)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邪內侵:風寒濕等陰邪侵襲頭面經絡,阻滯氣血,尤以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循行部位(額部、眉稜)為甚。
  2. 虛損為本:肝腎陰虛或氣血虧虛者,陰不制陽,虛風內動,牽引目系而痛。
  3. 火邪夾雜: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,風邪化熱,上攻目竅,可兼見紅腫、澀痛等外障表現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額板及眉稜骨處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,遇陰冷加重。
  • 內證(內障):伴見視物昏矇、瞳神散大或變形,多屬肝腎不足。
  • 外證(外障):兼有眼紅、羞明、胞瞼腫脹,多因風熱上壅。

辨證要點

需區分內外障及虛實標本:

  • 虛證:疼痛隱隱,時發時止,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。
  • 實證:痛勢劇烈,拒按,或見舌紅苔黃、脈弦數。

治法方藥

  1. 祛風散邪:外感風寒者,可用川芎茶調散加減;風熱者選用桑菊飲蔓荊子湯
  2. 滋養肝腎:內障虛證宜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,填精補髓。
  3. 清泄肝火:外障實熱者,以龍膽瀉肝湯加減,酌加夏枯草、決明子。

此證涉及多種眼疾,如青光眼、眶上神經痛等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病因後選方遣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