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證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證頭痛

陰證頭痛係中醫臨床常見之一種頭痛類型,屬陰寒證候所致之頭疾。此證特點在於其病理屬性為陰寒內盛,陽氣不振,頭部經絡失於溫煦,氣血凝滯不通而發為疼痛。《醫壘元戎·三陽頭痛》有載:「若陰證頭痛,只有溫中藥足矣,乃理中、姜附之類也。」明示此證之治療當以溫陽散寒為主,不可妄投清涼解表之劑。

病因病機

陰證頭痛之成因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寒邪直中:外感寒邪,直中三陰經,尤以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為甚,寒凝經脈,阻滯氣血,上擾清竅。
  2. 陽虛內寒:素體陽氣不足,或久病傷陽,脾腎陽虛,陰寒內生,清陽不升,頭部失於溫養。
  3. 痰飲上犯:中焦阳虚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,痰飲上蒙清竅,阻滞经络而致頭痛。

其病機核心在於「陽虛陰盛」,寒邪或內寒凝滞,導致頭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陰證頭痛之症狀特徵如下:

  • 頭痛性質:頭痛綿綿,或緊縮感,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。
  • 伴隨症狀:面色蒼白或晦暗,四肢不溫,畏寒喜暖,口淡不渴,或嘔吐清水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細弱。
  • 疼痛部位:多見於巔頂(厥陰經所過)或頭後部(少陰經所過),亦可瀰漫全頭。

此證與陽證頭痛(如風熱、肝陽上亢型)有別,後者多見頭痛劇烈、面紅目赤、煩躁易怒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
辨證分型

陰證頭痛可進一步細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太陰頭痛:頭痛兼見脘腹冷痛、嘔吐泄瀉,屬脾陽虛衰,寒濕內停,治宜溫中健脾,方用理中湯加減。
  2. 少陰頭痛:頭痛連及腦齒,四肢厥冷,脈微細,屬腎陽虛衰,陰寒上逆,治宜溫腎散寒,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四逆湯。
  3. 厥陰頭痛:巔頂疼痛,乾嘔涎沫,屬肝胃虛寒,濁陰上逆,治宜暖肝溫胃,方用吳茱萸湯。

治療原則

陰證頭痛之治療,當以「溫陽散寒」為大法,具體如下:

  • 內治法

    • 溫中散寒:適用於太陰頭痛,選用理中丸、附子理中湯等。
    • 溫腎通陽:適用於少陰頭痛,選用四逆湯、白通湯等。
    • 暖肝降逆:適用於厥陰頭痛,選用吳茱萸湯。
    • 化飲祛痰:若兼痰飲,可配合苓桂術甘湯、半夏白朮天麻湯。
  • 外治法

    • 艾灸百會、關元、足三里等穴,以溫通陽氣。
    • 熱敷頭部或背部膀胱經,助陽氣升發。

古籍論述

《傷寒論》對陰證頭痛雖無專篇論述,然散見於三陰病條文中。如少陰病「脈微細,但欲寐」可伴頭痛,厥陰病「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」等,皆屬陰寒上逆之候。後世醫家如王好古《醫壘元戎》明確提出陰證頭痛之治法,強調溫陽藥如乾薑、附子之重要性。

陰證頭痛之辨治,關鍵在於識別陰寒之本質,避免誤用清涼解表或瀉火之劑,以免更傷陽氣,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