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腹痛

大腹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臍以上腹部疼痛之症,屬脾胃系統病變範疇。《醫學從眾錄·心痛續論》云:「大腹痛者,乃太陰脾土之邪。」其病因可分為「有形之邪」與「無形之邪」兩類,臨床須辨疼痛性質與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所傷:暴飲暴食或食滯不化,胃氣壅塞,初痛在胃脘,後漸及全腹,伴脹滿、嗳腐吞酸。
  2. 情志失調:怒氣傷肝,肝氣橫逆犯脾,先見兩脅脹痛,後轉入腹,痛勢走竄,每因情緒波動加劇。
  3. 寒熱之邪
    • 寒邪客脾:腹痛綿綿不休,得溫則減,伴有畏寒、肢冷。
    • 熱鬱中焦:痛發陣作,局部灼熱,口渴心煩,得寒稍緩。
  4. 氣血失和
    • 氣虛:腹痛隱隱,按之舒緩,伴氣短乏力。
    • 血瘀: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,夜間尤甚。
  5. 蟲積內擾:常見於小兒,肚腹膨脹,青筋顯露,時作時止,嘔吐清水,嗜食異物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實證
    • 食滯型:脘腹脹痛拒按,噯腐吞酸,苔厚膩。
    • 氣滯型:痛引兩脅,噯氣或失氣後稍舒,脈弦。
    • 熱結型:腹痛劇烈,便秘尿赤,舌紅苔黃。
  • 虛證
    • 脾陽虛:腹痛喜按,食少便溏,手足不溫。
    • 血虛型:腹痛隱隱,面色蒼白,唇甲色淡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大腹痛,首重「通」法,依病性選方:

  • 寒者溫之:選用理中湯、附子粳米湯,散寒健脾。
  • 熱者清之:以大承氣湯、黃連解毒湯瀉熱通腑。
  • 氣滯疏之:柴胡疏肝散、四磨飲調暢氣機。
  • 血瘀化之:少腹逐瘀湯、膈下逐瘀湯活血止痛。
  • 虛者補之:小建中湯溫中補虛,歸脾湯益氣養血。

特殊證型

  • 痰郁腹痛:痰濕中阻,痛伴胸悶嘔惡,以二陳湯合平胃散化痰燥濕。
  • 蟲積腹痛:烏梅丸安蛔止痛,配合驅蟲藥如使君子、檳榔。

大腹痛之機理,總歸於脾土運化失常,或虛或實,或寒或熱,須細察脈證,方能藥到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