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大腹痛,是指臍以上腹部疼痛的一種病證。《醫學從眾錄.心痛續論》中說:「大腹痛者,乃太陰脾土之邪。」也就是說,大腹痛是由於脾土受邪所致。
大腹痛的病因有很多,可以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。有形的病因,比如暴傷飲食,就會導致胃脘先痛,然後疼痛擴散到腹部;暴觸怒氣,就會導致兩脅先痛,然後疼痛擴散到腹部。無形的病因,比如血積上焦,就會導致脾火熏蒸,從而引起腹痛;血積下部,就會導致胃氣下陷,從而引起腹痛。
大腹痛的疼痛性質也有很多種。傷於寒者,疼痛會持續不斷,得熱則會緩解;傷於熱者,疼痛會時有發作,得寒則會減輕;因飢而痛者,過飢就會疼痛,得食則會緩解;因食而痛者,多食就會疼痛,得便則會緩解。
大腹痛的治療方法,要根據病因和疼痛的性質來確定。吞酸腹痛,是由於痰鬱中焦所致,可以用溫膽湯治療;痞悶腹痛,是由於氣搏中州所致,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湯治療;火痛,是由於腸內有火所致,可以用大黃蟅蟲丸治療;蟲痛,是由於肚子裡有蟲所致,可以用烏梅丸治療;氣虛痛者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;血虛痛者,可以用四物湯治療。
總之,大腹痛的治療方法很多,要根據病因和疼痛的性質來確定。在治療的過程中,要注意飲食調理,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,以免加重病情。
以下是《醫學從眾錄.心痛續論》原文:
大腹痛者,乃太陰脾土之邪。其病或受有形而痛,或受無形而痛。宜辨別病因與疼痛的性質。暴傷飲食,則胃脘先痛而後入腹;暴觸怒氣,則兩脅先痛而後入腹;血積上焦,脾火熏蒸,則痛從腹而攻上;血積下部,胃氣下陷,則痛從腹而下墜。傷於寒者,痛無間斷,得熱則緩;傷於熱者,痛作有時,得寒則減;因飢而痛者,過飢即痛,得食則止;因食而痛者,多食則痛,得便乃安。吞酸腹痛,為痰鬱中焦;痞悶腹痛,為氣搏中州。火痛,腸內雷鳴,沖斥無定,痛處覺熱,心煩口渴;蟲痛,肚大青筋,飢即咬嚙,痛必吐水,痛定能食;氣虛痛者,痛必喜按,呼吸短淺;血虛痛者,痛如芒刺,牽引不寧。凡痛多屬血澀氣滯,宜甘以緩之,寒宜辛溫消散,熱宜苦寒清解,虛宜甘溫調理,實宜辛寒推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