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之絕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之絕陰乃中醫經絡理論中之重要名詞,其義涵深邃,須從陰陽學說與經脈循行兩層面解析。
一、字義與經絡定位
「絕」在此訓為「極」或「盡」,指陰氣至極而轉化之階段。依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所述,厥陰位於少陰之前(足部內側排序),為三陰經之終末,其經脈根系起於足大趾端之大敦穴(肝經井穴)。因厥陰所處之位乃「兩陰交盡」(太陰、少陰之後),純陰無陽,故稱「陰之絕陰」。
二、陰陽學說釋義
- 王冰注解:
唐代王冰於《黃帝內經素問注》中強調「厥」即「盡」義,謂:「陰氣至此而盡」,說明厥陰為陰氣消長之終點,陰盡則陽生,暗藏陰陽轉化之機。此與《內經》「重陰必陽」之理相呼應。 - 兩陰相合無陽:
厥陰經所屬之肝與心包,主藏血與調節情志,其性屬陰中之陰。肝經循行深入陰器,心包經內連膻中,皆位處陰分至深之處,故稱「絕陰」。
三、經脈循行特徵
- 肝經:起於大敦,上行繞陰器,屬肝絡膽,貫膈布脅,其支者上注肺。足部三陰經中,厥陰最內側,符合「陰之絕陰」之位。
- 心包經:雖起於胸中,但與三焦相表裡,共司氣血輸布,亦體現陰盡之態。
四、病理意義
厥陰為病,多見陰陽不相順接之證,如《傷寒論》厥陰病之「寒熱錯雜」:
- 上熱(口瘡、煩渴)
- 下寒(下利、肢冷)
此即陰極而陽氣來復不暢所致,進一步印證「絕陰」之過渡性。
五、與其他陰經對比
- 太陰(脾、肺):主氣血化生,陰氣初盛。
- 少陰(心、腎):主水火既濟,陰中有陽。
- 厥陰(肝、心包):陰氣至極,內蘊生陽之勢,故為「絕陰」。
綜言之,「陰之絕陰」不僅標示厥陰經之空間定位,更蘊含中醫對陰陽消長、物極必反之哲學觀,為臨床辨治厥陰病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