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支之中醫解析
在傳統中醫學與陰陽五行理論中,十二地支不僅用於紀時,更與人體臟腑、經絡及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十二地支依陰陽屬性劃分,其中「醜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」屬陰支,其特性與人體陰分(精、血、津液等)的調節息息相關,以下分述其內涵與中醫應用:
陰支的陰陽五行歸屬
陰支的划分基於「陽主動,陰主靜」的原則,其對應的五行屬性與臟腑關係如下:
- 醜(土):对应足太陰脾经,主运化水濕,與「脾藏意」相關,影響情志與消化功能。
- 卯(木):属足厥陰肝经,肝主疏泄,藏血,與情緒調節、筋絡柔韌度相關。
- 巳(火):联系手厥陰心包经,主血脈與神志,亦與三焦氣化功能相涉。
- 未(土):属足太陰脾经(與醜土相呼应),強調脾土在長夏時節的濕氣調節。
- 酉(金):对应手太陰肺经,主氣之宣發肅降,與呼吸、皮膚屏障功能相關。
- 亥(水):属足少陰腎经,腎主藏精、納氣,為先天之本,與生長發育密切相關。
陰支與經絡氣血運行
陰支所屬的經絡皆為「陰经」,其氣血運行有以下特點:
- 循行方向:阴经從足走胸或從胸走手(如手三陰经),與阳经構成循環,維持陰陽平衡。
- 主守內:陰支經絡多調控體內臟腑功能,如肝藏血、腎藏精,與外在阳经的防禦功能相輔相成。
- 時辰对应:陰支对应夜間或午後時段(如亥時為21–23時,屬三焦经旺時),反映人體進入「陰盛」的修復階段。
陰支的臨床意義
中醫診療中,陰支的失衡可能表現為以下病理:
- 醜、未土虚:脾失健運,出現腹脹、泄瀉,或痰濕內生。
- 卯木郁滯:肝氣不疏,引發脅痛、抑鬱或月經不調。
- 巳火亢盛:心包熱擾,可見煩躁、失眠或胸悶。
- 酉金不足:肺氣虚弱,易感冒、咳嗽或氣短。
- 亥水虧損:腎精不足,導致腰膝酸軟、耳鳴或早衰。
治療上可結合陰支对应經絡的穴位(如太沖穴調卯木、太白穴補醜土),或依五行相生(如滋水涵木)選方用藥。
陰支與養生
順應陰支時辰特性,可調整作息以養陰:
- 亥時(21–23時):宜靜臥準備入睡,助養腎陰。
- 卯時(5–7時):適度活動以疏肝氣,如晨間散步。
- 酉時(17–19時):肺經當令,可進行深呼吸調節氣機。
陰支理論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透過地支陰陽的動態變化,進一步理解人體生理與自然節律的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