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痔
陰痔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《坤寧集》載:「凡九竅有肉突出,皆名為痔。婦人陰中突肉,名陰痔。」其症狀表現為女性陰部有肉狀物突出,類似現代醫學所指的子宮脫垂、子宮粘膜下肌瘤或宮頸息肉等疾病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陰痔的成因主要與肝鬱濕熱下注及脾虛濕濁下注有關:
- 肝鬱濕熱下注: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濕熱下注陰部,症見陰中突肉,伴隨陰戶流黃水、淋灕不盡,或有灼熱感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- 脾虛濕濁下注:脾氣虛弱,運化失職,水濕下趨,症見陰部腫物脫出,分泌物色白稀薄,伴隨神疲乏力、氣短懶言,舌淡苔白,脈濡弱。
治法方藥
-
肝鬱濕熱型
- 治則:疏肝解鬱、清熱利濕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,以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清泄肝熱;柴胡疏肝解鬱;澤瀉、車前子利濕泄熱。若兼見血熱,可選丹梔逍遙散加減,以涼血清熱、疏肝健脾。
-
脾虛濕濁型
- 治則:健脾益氣、升提固脫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為主,重用黃耆、黨參補中益氣;升麻、柴胡升舉陽氣。若氣血兩虛,可選歸脾湯加減,以健脾養心、益氣攝血。
外治法
可配合局部熏洗,如《證治準繩》記載以烏頭七枚,煅存性,濃醋熬煮後熏洗患處,取其辛溫散結、收斂固脫之效。此外,亦可選用五倍子、石榴皮等斂瘡生肌之品煎湯外洗,以助腫物回縮。
相關古籍記載
陰痔與「陰挺」(子宮脫垂)症狀相似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陰挺下脫,或因胞絡傷損,或因子臟虛冷。」其病機亦與中氣下陷、沖任不固相關,可互參辨治。若陰痔日久不癒,可能進一步導致氣血耗傷,需結合辨證調理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