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中之釋義與中醫理論探微
陰中,於中醫典籍中為人體器官之名,主要指男女之外生殖器,屬前陰範疇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陰中乃瘍,隱曲不利,互為陰股。」此述陰中病變可致瘡疡腫痛,影響小便及房事功能,甚而牽連陰股部位。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並治》進一步闡明:「少陰脈滑而數者,陰中即生瘡,陰中蝕瘡爛者,狼牙湯洗之。」指出少陰脈象異常與陰中瘡瘍之關聯,並提出外治之法。
陰中之生理定位與經絡聯繫
陰中為足厥陰肝經所過,《靈樞·經脈》載肝經「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」,故其病理變化多與肝經濕熱、寒凝或氣滯相關。足少陰腎經亦「貫脊屬腎,絡膀胱」,其脈氣濡養外陰,腎虛不固或下焦濕熱均可致陰中疾患。婦人陰中更與任、帶二脈密切相繫,任脈主胞宮,帶脈約束諸經,若二脈失調,易見陰中濕癢、帶下異常等症。
陰中病證之中醫辨治
- 濕熱下注:症見陰中腫痛、糜爛滲液,或見黃濁帶下,脈滑數,舌苔黃膩。此多因肝經濕熱下迫,治宜清熱利濕,如龍膽瀉肝湯;外治可用狼牙湯(《金匱》方)煎洗以祛腐生肌。
- 寒凝肝脈:陰中冷痛、拘急,遇寒加重,脈沉弦,屬寒客厥陰,當溫經散寒,選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
- 腎虛不固:久病陰中墜脹,伴腰痠尿頻,脈沉弱,宜補腎固攝,方用內補丸(《女科切要》)。
典籍拓展與理論淵源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陰陽之道」為生理基礎,陰中屬「竅」之一,主司生殖與排泄,其功能異常可反映內臟失衡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分述「陰瘡候」「陰痛候」,歸因病機於風冷、濕熱或蟲蝕,並載導引、灸法等外治術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更詳論陰中病與命門水火之關係,深化陰陽互根之辨證思路。
結語
陰中於中醫理論中,既是形骸之所,亦為經氣匯聚之處,其病證須綜觀臟腑經絡,辨明寒熱虛實,方得治法綱要。歷代醫籍所載,不僅見證解剖之識,更涵蓋天人相應之整體觀,為中醫婦科、男科診療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