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伏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中伏陽
陰中伏陽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脈象中陰陽相互乘襲、潛伏的特殊表現。《難經·二十難》曰:「脈雖時浮滑而長,此謂陰中伏陽也。」意指在寸口脈診時,雖以沈澀而短之陰脈為主,然其中偶夾浮滑而長之陽脈,此即陰中隱伏陽氣之象。
脈象特徵與機理
陰中伏陽的脈象特點為整體呈現陰脈(如沈、澀、短),卻間歇性顯露陽脈特徵(如浮、滑、長)。楊上善注釋《難經》時指出:「寸關已沈短而澀,澀而時浮滑而長」,即強調此脈象的陰陽交錯性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現象反映了體內陰陽氣機的搏擊與失衡——陽氣受鬱於陰分,不得舒發,故於陰脈中偶現陽動,宛如陽氣伏藏於陰寒之中,蓄勢待發。
病理基礎與臨床意義
此脈象多見於陰寒內盛、陽氣被遏之證,或因氣機鬱滯、痰瘀阻絡所致。例如:
- 寒閉陽鬱:
若外感寒邪內侵,或素體陽虛陰盛,陽氣被寒邪所困,壅滯於裏,則脈見沈澀而短;然陽氣奮力抗邪,偶爾透達,故脈象乍現浮滑。可伴見四肢厥冷、胸悶刺痛,卻偶發面赤煩躁等「真寒假熱」之象。 - 痰瘀互結:
痰濁或瘀血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脈多澀滯;若鬱久化熱,或正氣驟動欲破瘀通滯,則脈中滑長之象偶露,提示伏熱或潛陽之機轉。
此類脈象須與「陽中伏陰」相鑒別,後者以陽脈為主夾雜陰脈,反映陽盛格陰之病機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內經》云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」,強調陽氣宜通暢布達。陰中伏陽之脈,實為陽氣不暢的病理縮影,與「格陽」「戴陽」等證有相似病機層次,但程度較輕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亦論及「陽為陰蔽」之證,可與此脈互參,進一步闡明陰陽相伏的動態關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