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生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中生瘡

陰中生瘡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婦人陰道或外陰部位出現紅腫、潰爛、化膿,甚則形成瘡瘍之症。此病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並治》,書中稱其屬「陰蝕」範疇,後世醫家亦多沿用此名,或稱「陰瘡」、「陰蝕瘡」。

病因病機
陰中生瘡多因濕熱下注、毒邪蘊結所致。

  • 濕熱蘊結:多因肝經濕熱下注,或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搏結於陰部,腐蝕肌膚而發為瘡瘍。
  • 感染蟲毒:古籍所謂「陰蝕」者,亦包含因寄生蟲(如陰蝨)或黴菌、細菌等外邪侵襲,以致局部潰爛成瘡。
  • 正氣虧虛:若患者素體氣血不足,或久病陰虛,陰部失於濡養,抗邪力弱,易受外邪侵擾,腐敗成瘡。

臨床表現
陰部紅腫熱痛,甚則潰爛流膿,或見黃白帶下,氣味腥臭,伴隨瘙癢灼痛。若日久不癒,瘡面晦暗,膿水清稀,多屬氣血虛弱或寒濕凝滯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下注:瘡面紅腫潰爛,膿液稠黃,帶下量多色黃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氣血兩虛:瘡口經久不斂,膿水清稀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
  3. 寒濕凝滯:瘡面紫暗,腫痛不甚,分泌物清稀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內治:以清熱利濕、解毒殺蟲為主,濕熱者選用龍膽瀉肝湯;氣血虛者用托裡消毒散;寒濕者以陽和湯加減。
  • 外治:可用蛇床子、苦參、黃柏等煎湯外洗,或配伍青黛、冰片等研末外敷,以消腫斂瘡。

陰中生瘡之症,與西醫「外陰潰瘍」、「陰道炎」等疾病有相近之處,然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,結合整體調理以收根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