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生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中生核
陰中生核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婦人外陰或陰道內生長結核腫塊,屬中醫「陰挺」範疇。此症多因肝經濕熱下注,或氣虛下陷,致局部氣血壅滯,形成腫核。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載其證治,強調外治與內服並行之法:以蚌蛤肉塞陰中,取其軟堅散結、清熱利濕之效,配合補中益氣湯升提中氣、龍膽瀉肝湯清瀉肝經濕熱,後以四物湯加柴胡、山梔、龍膽草調理肝血兼清餘熱。
病因病機
- 肝經濕熱: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濕熱蘊結肝經,循經下注陰部,氣血凝滯成核。
- 氣虛下陷:素體脾虛或勞倦過度,中氣不足,升提無力,臟器下墜,局部氣血運行受阻。
- 痰瘀互結:濕濁久蘊成痰,或血行不暢成瘀,痰瘀搏結於陰戶,發為腫核。
證型辨治
- 濕熱蘊結型:陰核紅腫熱痛,伴帶下黃稠、口苦尿赤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火、利濕散結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等)。
- 氣虛下陷型:陰核墜脹不適,勞累加重,兼見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治宜補氣升提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。
- 痰瘀阻絡型:陰核堅硬不移,觸之疼痛,經色紫黯有塊。治宜化痰祛瘀、軟堅散結,方用消核丸(海藻、昆布、浙貝母等)合血府逐瘀湯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陰中生核,由肝鬱脾虛,濕熱下迫。」《傅青主女科》亦載:「陰戶腫痛結核,乃肝火熾盛,濕熱流注。」皆強調疏肝健脾、清熱除濕為關鍵。
外治療法
除蚌蛤肉外用,傳統醫案亦載:
- 熏洗法:金銀花、蒲公英煎湯熏洗,清熱解毒。
- 針灸:取穴三陰交、太衝、中極,調肝脾、利濕熱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前庭大腺囊腫」「外陰腫瘤」等有相似處,然中醫辨證獨重整體調理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