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生息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中生息肉
病證名,屬婦科疾病範疇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》。此症因胞絡虛損,臟腑氣血失和,致外邪乘虛而入,與陰部血氣相搏,久而化生息肉。其病機可歸納為虛、寒、熱、風相兼為患:
- 胞絡虛損:多因產後調養失當、房勞過度,或久病耗傷沖任,導致胞絡氣血虧虛,防禦失司。
- 冷熱不調:陰陽失衡,寒熱錯雜,如寒客胞宮而化熱,或濕熱下注,與血相結,遂成息肉。
- 風邪客之:風為百病之長,易襲陰竅,與虛損之氣血相搏,凝聚成形。
症狀表現
息肉形如鼠乳,或單發,或叢生,色多淡紅或紫暗,觸之易出血,常伴陰部墜脹、帶下異常(如色黃質稠或清稀如水),甚則影響起居。
古籍論述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明言:「邪氣乘於陰,搏於血氣,變而生息肉。」強調外邪與氣血交爭之病理。
- 《肘後備急方·卷五》載外治法:「醋浸烏頭三日,洗之。」取烏頭辛溫散結之力,醋斂瘡止血,合用以消蝕息肉。
中醫辨治思路
-
內治法
- 氣血兩虛: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,佐以莪朮、三棱化瘀。
- 濕熱下注:以龍膽瀉肝湯清利濕熱,加敗醬草、紅藤解毒散結。
- 寒凝血瘀:選少腹逐瘀湯溫經化瘀,輔以艾葉、吳茱萸暖宮。
-
外治法(傳統用法,現代臨床慎用)
- 烏頭醋液:生川烏(須炮製減毒)浸醋塗敷,取其逐風寒、破積滯之效。
- 蝕瘡散:以白礬、五倍子等分研末,局部外摻,收濕斂瘡。
現代醫學對應
此症近似於宮頸息肉或陰道壁息肉,中醫治則重整體調理,配合外治縮小病灶;若息肉較大或反覆發作,可考慮手術摘除,術後仍宜中藥調理以防復發。
按:此病古籍多歸「陰挺」「陰蝕」範疇,臨床須與「陰瘡」「帶下病」鑒別,重在辨虛實寒熱,不可一味攻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