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濕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中濕爛
病證名,出自清代醫家施雯所著《盤珠集胎產證治》。本證多因情志失調,七情鬱結,久而化火,火熱與濕濁相搏,下注陰部所致。臨床表現為外陰或陰道部位腫脹、疼痛、搔癢,且分泌物黏稠量多,或伴色黃氣穢,甚則糜爛潰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陰中濕爛與肝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情志鬱結可致肝氣不舒,氣鬱化火;肝經循行絡陰器,濕熱循經下注,遂發為陰部濕爛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盛,或飲食不節,嗜食肥甘厚味,致濕熱內生,流注下焦,亦可誘發此證。此外,外感濕熱之邪,或不潔交合,穢毒侵襲陰部,亦為常見致病因素。
辨證論治
本證屬濕熱下注,治宜清熱解毒、利濕消腫。主方選用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鑑》),其組成包括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柴胡、甘草等。此方善瀉肝膽實火、清下焦濕熱,尤適於肝經濕熱壅盛之證。
若濕熱兼夾毒邪,症見潰瘍腐臭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、土茯苓以增強解毒之力;瘙癢劇烈者,酌加白鮮皮、地膚子袪風止癢;分泌物濃稠量多者,可配伍黃柏、蒼朮(即二妙散)以燥濕清熱。
其他療法
外治方面,可用苦參湯(苦參、蛇床子、黃柏等煎湯)熏洗患處,或以青黛散(青黛、滑石、黃柏研末)外敷,以清熱燥濕、斂瘡生肌。
本證與西醫學之「外陰炎」、「陰道炎」等病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,除清熱利濕外,亦需調理肝脾,標本兼顧,以防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