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中痛
病證名。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五,又稱「陰痛」,指婦人外陰部或陰道內出現疼痛不適之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濕熱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夾濕下注陰部,阻滯經絡,發為疼痛。
  2. 寒客肝脈:外感寒邪侵襲足厥陰肝經,寒性收引,氣血凝滯,不通則痛。
  3. 氣血虧虛:素體虛弱,或產後調攝失當,氣血不足,陰部失養,不榮則痛。
  4. 瘀血內阻:跌仆損傷,或經期產後餘血未盡,瘀血停滯陰中,經絡不通而痛。

臨床表現
外陰或陰道內疼痛,或刺痛、或脹痛、或冷痛,常伴隨以下兼證:

  • 濕熱者:局部灼熱,帶下黃稠,口苦咽乾。
  • 寒凝者:疼痛遇寒加劇,得溫則減,月經後期。
  • 氣血虛者:隱痛綿綿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。
  • 瘀血者: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,經血色暗有塊。

經典論述

  • 《肘後備急方》載:「婦人陰中痛,不可近衣被。」提示本病以局部觸痛為特徵。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陰痛之疾,或因風冷,或因勞傷,或由濕熱。」概括其病因多元。

辨證要點
需結合疼痛性質、全身症狀及舌脈,辨明寒熱虛實:

  • 舌脈:濕熱者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;寒凝者舌淡苔白,脈沉緊;氣虛者舌淡胖,脈細弱;血瘀者舌暗紫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• 局部診察:濕熱多見紅腫;寒凝常見蒼白;血瘀可觸及硬結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肝經濕熱:清熱利濕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• 寒客肝脈:溫經散寒,當歸四逆湯合吳茱萸湯主之。
  • 氣血虧虛:益氣養血,用歸脾湯或當歸建中湯。
  • 瘀血內阻:活血化瘀,桂枝茯苓丸配合失笑散。

外治法

  • 濕熱證可用苦參湯燻洗。
  • 寒證適以艾灸關元、三陰交等穴。

此症歷代醫家多從肝經論治,蓋因足厥陰肝經「循陰器,抵少腹」,故調肝為關鍵。臨床亦需注重調攝情志,避免久坐濕冷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