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腹水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腹水腫
證名,屬水腫病之一,特徵為腹部脹大而四肢消瘦,中醫古籍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四載:「大腹水腫者,或因大病之後,或積虛勞損,或新熱食畢,入於水中自漬,及浴冷水氣不散,流溢腸外,三焦閉塞,小便不通,水氣結聚於內,乃腹大而四肢小,手足逆冷,腰痛,上氣咳嗽煩疼,故雲大腹水腫也。」
病因病機
大腹水腫多因以下因素所致:
- 正氣虛損:大病久病後,脾腎陽虛,水液代謝失常,濕濁內停。
- 外邪侵襲:浴後受寒,或飲食後浸水,寒濕之邪阻遏三焦氣機,水濕不得宣化。
- 三焦壅滯:上中下三焦氣化不利,水道不通,水液聚於腹中而成腫脹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部脹大如鼓,按之濡軟或堅實,四肢消瘦。
- 兼症:手足逆冷、腰痛、咳嗽氣逆、胸悶煩疼、小便短少或不通。
- 舌脈:舌淡胖或暗紫,苔白滑或膩;脈沉細或弦緊。
證候辨析
大腹水腫與正水、石水、臌脹等證有相似之處,然各有特點:
- 正水:多伴全身浮腫,與肺脾腎三臟相關,屬陰水範疇。
- 石水:以下腹堅硬如石為主,多因寒凝下焦,與腎陽衰微相關。
- 臌脹:除腹水外,常見青筋暴露,多與氣滯、血瘀、水停互結有關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溫陽利水、宣通三焦為主,經典方劑如:
- 赤茯苓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:主利水滲濕,適用於水濕內停、小便不利者。
- 葶藶圓(《太平聖惠方》):瀉肺行水,用於水氣壅肺、咳逆脹滿者。
- 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:溫腎健脾利水,適用於脾腎陽虛之水腫。
-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化氣行水,主治三焦氣化不利之水停。
辨證加減
- 寒濕偏盛:加乾薑、附子以溫散寒濕。
- 氣滯明顯:配伍木香、大腹皮以行氣寬中。
- 兼瘀血:佐以丹參、澤蘭以活血利水。
大腹水腫屬中醫「水腫病」之重症,其病機複雜,常涉及多臟功能失調,臨床需詳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