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隱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中隱陽
陰中隱陽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最早記載於金代醫家竇漢卿所著之《金針賦》,屬「先瀉後補」之複式手法。此手法結合瀉實與補虛,用以調和陰陽,適用於寒熱夾雜、實中帶虛之症候,尤以「先熱後寒」之病機為主要施治對象。
操作步驟
- 深部行瀉法:
進針至深部(約1寸),施行「緊提慢按」之瀉法六次,以導出邪氣。此階段著重於疏泄實熱,使患者局部產生微涼感,為瀉陽熱之象。 - 淺部行補法:
退針至淺層(約0.5寸),轉為「緊按慢提」之補法九次,以扶助正氣。此階段旨在溫養陰血,促進氣血濡潤,平衡先前瀉法之寒涼效應。 - 反復施術:
視病證需要,可重複上述步驟,以加強調和陰陽之效。
理論依據
陰中隱陽之名,喻示「於陰分之中潛藏補陽」之意。其核心在於先瀉實邪,後補虛損,符合《內經》「瀉其有餘,補其不足」之治則。透過深淺層次的操作轉換,協調經脈氣血:
- 深部瀉法:針對陽熱亢盛或實邪壅滯,以六數應「陰數」,瀉實兼顧陰血。
- 淺部補法:以九數應「陽數」,提振陽氣,固護根本,防範瀉後正氣虛衰。
臨床應用
此手法適用於外顯熱象、內兼寒凝或氣血不足之症,如:
- 表熱裏寒之發熱伴四肢不溫
- 痰熱內擾而脾胃虛弱
- 陽明經熱證兼太陰脾虛
與其他手法之區別
陰中隱陽與「陽中隱陰」為相對手法:前者先瀉後補,後者先補後瀉,兩者均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之辨證思維,惟適用病機有異。
此手法融合針灸之「迎隨補瀉」與「提插補瀉」,需精準掌握針刺深度與力度,方能調和陰陽之偏勝,展現古典針法之細膩辨證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