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之少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中之少陰

陰中之少陰為中醫經絡理論之重要名詞,出自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,具體指足少陰腎經。經文言:「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」意指少陰經氣之根源始於足底湧泉穴,其性屬陰,然於三陰之中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,少陰為初生之陰氣,故稱「陰中之少陰」。

經絡與臟腑屬性

足少陰腎經屬陰經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,其循行路線起於湧泉,沿下肢內側後緣上行,貫脊屬腎、絡膀胱,並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主水、納氣,故少陰經氣與人體生長、生殖、水液代謝及呼吸功能密切相關。

氣化特點與陰陽屬性

張志聰於《黃帝內經集註》中註解:「少陰乃一陰初生之氣。」此說明少陰雖屬陰,但其氣機具備由陰轉陽之動能。三陰之中,太陰為至陰,厥陰為陰盡陽生,而少陰居其中,為陰氣初生之階段,故其特性為靜中有動,兼備潛藏與溫煦之功。腎中寓真陰真陽,少陰經氣即體現此陰陽互根之態。

病理表現

若少陰經氣失調,臨床可見:

  • 寒化證:因陽氣衰微,表現為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等。
  • 熱化證:因陰虛內熱,見口燥咽痛、心煩不寐、舌紅少苔等。
    此外,腎經不通亦可能導致腰膝痠軟、耳鳴耳聾、生殖功能異常等,反映少陰氣化失常對整體生理之影響。

與其他少陰經之區別

中醫另有手少陰心經,同屬少陰,但因循行部位與臟腑不同,功能各異:足少陰主水藏精,手少陰主血藏神。二者雖同名「少陰」,然《內經》強調「陰中之少陰」專指足經,凸顯腎為陰氣生成之源的重要性。

陰中之少陰的理論,不僅闡釋經絡與臟腑的關係,更體現中醫「陰陽相濟」之核心思想,為臨床辨治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