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之太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中之太陰
①人體器官名
陰中之太陰指腎臟,為中醫藏象理論中對腎的特定稱謂。此說法源自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:「陰中之太陰,腎也。」中醫以陰陽屬性劃分臟腑,腎位居下焦,屬水臟,與五行之「水」相應,水性至陰,故稱「太陰」;而其在五臟陰陽分類中,又屬「陰中之陰」,故合稱「陰中之太陰」。腎主藏精、主水液代謝、納氣、生髓通腦,其生理特性為「封藏」,與膀胱相表裏,並通過足少陰腎經與全身氣血相連。
②經脈名
陰中之太陰亦指足部三陰經,即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。《靈樞·陰陽系日月》云:「足之陰者,陰中之太陰也。」此處「太陰」強調經脈的陰性本質。足三陰經均起於足部,上行屬絡臟腑,主司氣血運行與臟腑調節:
- 足太陰脾經:主運化水穀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
- 足少陰腎經:與腎臟相連,主宰生長發育與生殖功能。
- 足厥陰肝經:調暢氣機,藏血主疏泄。
此三經同屬「陰經」,且循行於下肢內側(陰位),故《內經》以「陰中之太陰」統稱,反映其與人體陰液、臟腑功能的密切關聯。
中醫理論延伸
陰中之太陰的雙重意涵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經絡臟腑一體」的整體觀。腎為先天之本,足三陰經為氣血輸布的重要通路,二者皆強調「陰」的滋養、靜藏特性,與「陽中之太陽」(如心、足三陽經)形成動靜平衡。臨床上,腎虛或足三陰經失調常見腰膝痠軟、生殖功能障礙等,治法多從溫養腎陽或調理肝脾腎三陰着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