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之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中之陰:中醫陰陽理論與經絡學說中的深層概念
陰陽學說中的陰中之陰
陰中之陰在中醫陰陽理論體系中,代表著事物陰性屬性中的最深沉、最本質的陰性層面。《黃帝內經》對此有明確表述,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曰:「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。」此處將一日之中的黑暗最盛時段界定為陰中之陰,體現了陰陽學說中陰陽可無限劃分的哲學思想。
在中醫臟象理論中,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指出:「腹為陰,陰中之陰,腎也。」腎臟因其主水、藏精、司封藏的特性,被歸類為五臟中陰性最強者,故謂之陰中之陰。腎陰作為人體陰液的根本,滋養全身臟腑,其特性靜而內守,與陽氣的動而外發形成鮮明對比。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另有闡述:「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。」此處以自然界為喻,指尚未破土而出的生命潛能狀態,蘊含著陰主靜、主藏的深層涵義。
經絡學說中的陰中之陰概念
在經絡理論中,「陰中之陰」特指足太陰脾經的重要穴位—隱白穴。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明確記載:「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。」隱白穴作為足太陰脾經的井穴,位於足大趾末節內側,距趾甲角0.1寸處,是脾經經氣所出的起點。
從經脈循行來看,足太陰脾經起於隱白,上行至胸腹部,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。隱白穴作為「陰中之陰」,具有調理脾經氣血、統攝血液的特殊功效。脾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其經脈起點被命名為陰中之陰,足見脾在運化水穀精微、滋養全身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。
中醫針灸學認為,隱白穴作為陰中之陰具有以下特性:
- 五行屬木,與肝氣相通,可調和肝脾
- 井穴主病在臟,能治脾不統血之症
- 位處下肢陰位,善引氣下行,平息上逆之氣
在臨床應用上,陰中之陰的隱白穴常被用於治療月經不調、崩漏、便血等脾不統血症狀,也適用於腹脹、嘔吐等脾胃不和症狀,體現了穴位與臟腑功能間的密切聯繫。
此概念的形成源於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觀察與人體功能的歸納,展現了中醫理論體系中陰陽哲學與經絡學說的有機結合。陰中之陰從抽象理論到具體穴位的雙重詮釋,充分體現了中醫學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念與「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陰」的辯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