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中之至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中之至陰——中醫脾臟理論探微
「陰中之至陰」為中醫藏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專指脾臟的陰陽屬性定位。此術語不僅體現中醫對臟腑生理特性的抽象概括,更涵蓋脾在五行、方位及氣機運化中的核心角色。
一、經典文獻溯源
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明言:「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」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進一步闡釋:「腹為陰,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」中醫以「背為陽,腹為陰」劃分軀幹陰陽,肝、脾、腎三臟同屬腹陰,然其陰陽層次各異:
- 腎為「陰中之陰」:對應足少陰經,主藏精,其性沉潛,寓先天之陰。
- 肝為「陰中之陽」:屬足厥陰經,主疏泄,體陰用陽,具升發之機。
- 脾為「陰中之至陰」:位居中焦,屬足太陰經,其氣沉斂,為後天之本。
二、陰陽哲學與五行配屬
張志聰《靈樞集註》注云:「脾主土而象地,故為陰中之至陰。」此釋結合五行學說:
- 土德厚重:脾屬土,匹配長夏(或說四季之末),主運化水穀,濡養周身,猶如大地承載萬物、化生榮枯。
- 至陰之性:「至」有「極致」之意,反映脾氣以沉降為順,與胃氣之升斂相對,共為氣機升降之樞。
三、脾的生理特性延伸
- 主運化:脾為「氣血生化之源」,「至陰」之性使其能斂攝水穀精微,上輸心肺,化赤為血。若至陰失守,則見便溏、水腫等濕濁困脾之證。
- 統血功能:《難經·四十二難》謂「脾裹血」,其至陰之質賦予攝血之力,與陽氣溫煦共維血行脈中。臨床脾不統血之出血證,多用甘溫補脾以復其陰。
- 與經絡關聯:足太陰脾經行於下肢內側,屬陰經之列,其穴位(如三陰交)常用以調理陰血虧虛、濕滯中焦等病候,體現「至陰」調控陰液的特性。
四、理論的臨床思維啟示
「陰中之至陰」不僅是哲學隱喻,更指導診療:
- 用藥法度:補脾多取甘淡平或微溫之品(如白朮、茯苓),避免過燥傷陰,契合其「至陰」需柔潤相濟之理。
- 病理特點:脾病多虛多濕,因「至陰」易為陰邪所困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之論。
此概念亦反映中醫「陰陽之中復有陰陽」的辨證邏輯,凸顯脾臟在人身陰陽動態平衡中的獨特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