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腫

證名

陰腫為中醫外科及婦科病證,主要指外陰部腫脹之症,最早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。根據發病部位及病因不同,可分為男性陰囊腫脹與女性陰戶腫脹兩大類,二者病因病機各異,治法亦有區別。


一、外科病證(男性陰囊腫脹)

男性陰囊腫脹在中醫文獻中又稱「脫囊」、「蚌疽」。《外科大成》將其證候分為五類,主要成因包括寒濕侵襲、肝腎氣虛及膀胱蘊熱等。

  1. 寒濕凝滯型

    • 證候:陰囊單純腫大,局部發硬,疼痛不甚,遇寒加重,苔白膩,脈沉遲。
    • 病機:寒濕之邪客於厥陰肝經,導致氣血凝滯,經絡壅塞。
    • 治法:散寒除濕、活血化瘀。
    • 方藥:桃仁丸(《外科正宗》),或選用當歸四逆湯加減。
  2. 肝腎氣虛型

    • 證候:陰囊腫大,光亮如水晶,按之不痛,陰莖內縮,兼見腰膝酸軟、乏力,舌淡脈弱。
    • 病機:肝腎氣虛,水濕不化,下注陰器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肝腎、行氣利水。
    • 方藥:橘核煎湯送服勻氣散(《醫宗金鑒》),或濟生腎氣丸加減。
  3. 膀胱風熱型

    • 證候:陰囊腫脹,伴小便不利、四肢浮腫,甚則大便秘結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  • 病機:膀胱濕熱蘊結,復感風邪,風熱搏結於下焦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祛風、利水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三白散(《證治準繩》),或八正散加減。

二、婦科病證(女性陰戶腫脹)

女性陰戶腫脹可分為「陰戶風腫」、「陰戶濕腫」及「陰戶腫痛」三類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陰腫者,是虛損受風邪所為,胞經虛而有風邪客之,風氣乘於陰,與血氣相搏,令氣血否澀,腠理壅閉,不得洩越,故令陰腫也。」其病因多與風邪外襲或肝膽濕熱下注相關。

  1. 風邪客陰型

    • 證候:陰戶腫脹奇癢,皮膚緊繃,或見抓痕,苔薄白,脈浮。
    • 病機:風邪侵襲陰部,腠理閉塞,氣血壅滯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消腫、散結止痛。
    • 外治:以艾葉、防風、大戟等煎湯熏洗;另以枳殼、陳皮炒熱外敷。
    • 內治:可選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。
  2. 濕熱下注型

    • 證候:陰戶腫痛灼熱,帶下黃稠量多,或伴穢臭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病機:肝膽濕熱循經下注,蘊結於陰戶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、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,或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。

補充辨證要點

  • 氣滯血瘀型(少見):陰腫久不消,局部紫暗,刺痛拒按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以活血化瘀,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  • 脾虛濕困型:陰腫綿綿,伴肢體困重,納呆便溏,舌胖大有齒痕,脈濡。治以健脾化濕,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
陰腫之辨證需結合局部症狀與全身表現,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陳實功等,皆強調外治與內服並用,以達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