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躁

陰躁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陰寒內盛、格拒虛陽浮越於外,所致以躁擾不寧為主症的病證。此證屬「真寒假熱」之象,因陰陽不相維繫,陽氣被格拒於外而表現出躁動之態,然其本質仍為陰寒內盛。

病因病機
陰躁之成因,多由陽氣虛衰,陰寒之氣獨盛於內,逼迫殘存之虛陽浮越於外,形成陰盛格陽之證。或由腎中龍雷之火(即命門之火)失於潛藏,虛火上炎,擾亂心神所致。此二者雖皆可見躁動之象,然病機迥異,故治法亦有所別。

臨床表現
陰躁之典型症狀為:

  • 身雖微熱,但四肢不溫,甚或厥冷。
  • 面赤如妝,然色浮而隱隱不顯。
  • 心煩躁擾,坐臥不安,甚有「欲坐井中」之怪異舉動。
  • 或見口渴,然不欲多飲,或僅欲少量熱飲。
  • 脈象多沉細而微,或浮大無根,重按則散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陰盛格陽型
    因陰寒內盛,逼陽外越,治宜溫陽散寒、引火歸元。

    • 輕者選用《傷寒論》之吳茱萸湯(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),溫中降逆,暖肝和胃。
    • 中寒重者用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或姜附湯(乾薑、附子),溫補脾腎之陽。
    • 若陰寒極盛,肢厥脈微,則急投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,回陽救逆;若兼有陽氣浮越之象,可加蔥白以通陽宣鬱。
  2. 腎火浮越型
    因下焦虛火不藏,上擾心神,治宜滋腎降火、引火下行。

    • 可選用導火湯(熟地、巴戟天、茯苓、麥冬、五味子)或金匱腎氣丸,滋陰潛陽,導龍入海。

文獻考據

  • 《類證活人書》云:「陰發躁,熱發厥,物極則反也。」指出陰躁乃陰極似陽之象。
  • 《外台秘要》明言:「陰盛發躁,名曰陰躁。」強調其病機為陰寒內盛。

鑒別要點
陰躁需與陽熱躁動區別:

  • 陰躁雖有煩躁面赤,然其熱象為「假熱」,多伴畏寒、脈沉微等虛寒之徵。
  • 陽熱躁動則見口渴飲冷、脈洪大等實熱表現。

此證深涉陰陽離決之危候,辨證須詳察病機,用藥尤重溫補固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