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證,病證名,首見於《此事難知·辨陰陽二證》。在中醫辨證體系中,陰證為八綱辨證之重要組成,主指里證、寒證、虛證之統稱,反映人體機能衰退或陰寒內盛之病理狀態。
核心病機與臨床表現 陰證多因陽氣虛衰或陰寒內盛所致,其病理特徵可體現於三焦:上焦心肺陽虛則見語聲低微、呼吸氣短;中焦脾陽不振則顯脘腹冷痛、喜溫喜按;下焦腎陽不足致小便清長、五更泄瀉。典型證候包括:面色蒼白或晦暗,形寒肢冷,蜷臥懶言,口淡不渴,排泄物澄澈清冷(如痰涎稀薄、涕淚清稀),舌質淡胖有齒痕,苔白滑或黑潤,脈象沉遲細弱。此與《傷寒論》少陰病「脈微細,但欲寐」之描述相呼應。
外科陰證辨識 於瘍科表現中,陰證特指瘡形平塌,根盤散漫,皮色不澤或暗紫,局部溫涼不顯,觸之堅硬或綿軟,膿出清稀如敗絮,潰後難斂。此類多屬氣血兩虛或陰寒凝滯所致,與陽證瘡瘍之焮紅灼熱形成對照。
證候分型與演變
- 純陰證:陰寒極盛而真陽未衰,如寒邪直中三陰,可見四肢厥逆、脈沉緊。
- 虛寒證:陽氣衰微兼陰寒內生,如脾腎陽虛之泄瀉、水腫。
- 陰陽格拒:陰盛格陽可出現真寒假熱之象,如面赤如妝、煩躁不安等戴陽證。
古籍論述補充 《景岳全書·傳忠錄》強調「陰證者,昏聵無力,聲低息短,少氣懶言,身重惡寒」;《醫宗金鑒》指出陰證瘡瘍「皆緣氣血虛寒,初起不高不赤,慢腫不痛」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更從中氣立論,闡述「陰火上衝」乃脾胃陽虛、陰寒下迫所致之特殊變證。
診斷要點 須四診合參:望診重神色形態、排泄物性狀;聞診辨語聲呼吸;問診察寒熱喜惡;切診究脈象沉取。尤須注意「但欲寐」之神態與「脈微細」之應指感,此為少陰陰證辨證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