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腹
定義與解剖位置
大腹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人體腹部之上半部,具體位置介於胸部(心窩部)與臍部之間,屬中焦範疇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足太陰脾經病候時,有「大腹水腫」之記載,反映大腹與脾臟功能密切相關。此區域涵蓋現代解剖學之胃脘部及部分橫結腸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
經絡與臟腑聯繫
- 脾經所主:足太陰脾經「入腹,屬脾,絡胃」,其氣血失常可致大腹脹滿、水濕停聚。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言:「脾病者……腹脹,善噫。」說明脾失健運時,大腹易現脹滿。
- 胃腑所居:大腹內含胃脘,胃主受納腐熟,若胃氣壅滯,則見「胃脘當心而痛」(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),痛處即在大腹範圍。
- 與三焦相關:中焦如漚,主運化水穀精微,大腹為其外候。《難經·三十一難》云:「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。」其病變可影響大腹氣機。
病理表現
- 大腹水腫:多因脾陽不振,水濕內停,見於鼓脹、水臌等病。《金匱要略》稱「心下堅,大如盤,邊如旋盤」,描述水飲積聚大腹之狀。
- 脹滿疼痛:氣滯、食滯或寒凝所致,如《醫學心悟》云:「痞滿者,痞塞不通,滿悶不舒。」其病位常在大腹。
- 積聚癥瘕:痰瘀互結,形成包塊,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癥者,由寒溫失節,致臟腑之氣虛弱,而飲食不消,聚結在內。」
診斷意義
- 切診:大腹按之柔軟為氣虛,堅硬為實邪;叩之鼓音屬氣滯,濁音為水停。
- 望診:腹大如鼓、青筋暴露為血瘀水停;腹皮繃急光亮屬水臌。
古典文獻佐證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臍上曰大腹,臍下曰小腹。」
- 《類經》註解《靈樞》時指出:「大腹水腫,脾土衰而肌肉之氣不達也。」
大腹之生理病理,不僅為局部形質之變,更反映中焦氣化功能,臨證需結合整體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