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蔭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:蔭胎
定義
蔭胎,又稱「胎不長」或「胎萎不長」,為中醫婦科病名之一,指妊娠期間胎兒生長遲緩,未能達到應有之發育程度。此病因妊母體質虛弱,氣血不足,或臟腑功能失調,致使胎元失養,生長受阻。
病因病機
- 母體氣血虛弱:
孕母素體虛弱,或脾胃功能不佳,化源不足,氣血虧虛,無法濡養胎元,導致胎兒生長遲緩。《濟陰要略》云:「蔭胎者,由於妊母體質素怯,胎失其養,蔭而不長。」 - 腎氣不足:
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與生長發育。若妊母腎氣虧虛,精血不足,則胎失所繫,生長受阻。《婦人良方》指出:「腎氣虛弱,胎元不固,生長遲緩。」 - 血寒宮冷:
陽氣不足,胞宮虛寒,氣血運行不暢,胎兒失於溫煦,因而生長緩慢。《婦科玉尺》提及:「血寒則凝,胎失溫養,故令不長。」 - 情志失調:
憂思過度或情緒不遂,肝氣鬱結,影響氣機升降與氣血運行,間接導致胎失所養。
臨床表現
- 妊娠中後期,腹部增大不明顯,與妊娠月份不符。
- 胎動微弱或感覺遲緩。
- 孕母面色萎黃,形體消瘦,或伴有乏力、頭暈等氣血虛弱之象。
辨證分型
- 氣血兩虛證:
症見腹部增大緩慢,胎動微弱,孕母面色蒼白,頭暈心悸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 - 腎氣虧虛證:
症見腰膝酸軟,畏寒肢冷,小便頻數,脈沉弱。 - 胞宮虛寒證:
症見小腹冷痛,喜溫喜按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治療原則
以補益氣血、溫腎養胎為主,根據證型輔以健脾、溫陽或疏肝等法。
蔭胎之記載首見於《濟陰要略》,後世醫家結合臨床經驗,進一步闡明其病機與治法,為中醫婦科調理妊娠疾病的重要概念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