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音氣

音氣為中醫生理學名詞,指人體發聲所需之氣力,其強弱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密切相關。中醫學認為,聲音洪亮與否,直接反映此三臟之氣盛衰,為診察臟腑功能的重要依據之一。

臟腑與音氣的關係

  1. 肺主呼吸,司發聲
    肺為「五臟之華蓋」,主司呼吸,推動氣機升降。肺氣宣發,則喉嚨通利,聲音清亮;若肺氣虛弱或壅滯,則見聲音低微、嘶啞,甚至失音。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指出:「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(會厭)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,至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」說明肺氣失調可直接影響發聲機能。
  2. 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
    脾土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化生氣血。脾氣充沛,則宗氣旺盛,上輸於肺以助發聲;若脾虛氣弱,則氣血虧虛,聲音無力,表現為語聲低怯、懶言少語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,九竅不通。」其中「中氣」即脾胃之氣,其虛損可致九竅功能失調,包括聲音異常。
  3. 腎主納氣,為聲音之根
    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納氣,與肺協同維持呼吸深度。腎氣充足,則氣歸丹田,發聲沉穩有力;若腎虛精虧,攝納無權,則氣浮於上,致聲音短促、顫抖,或久言後氣不接續。《難經·四難》云:「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」,強調腎氣對呼吸調節的關鍵作用,進而影響音氣之根基。

經典文獻論述
《靈樞·終始》提及:「音氣益彰,耳目聰明」,意即音氣充沛者,臟腑功能協調,精氣上榮,故聽覺與視覺亦隨之敏銳。此說間接揭示音氣與全身氣機升降、清竅通利的整體聯繫。

臨床體現
中醫診察中,常以患者語言狀態判別病情:

  • 實證(如外感風寒、痰熱壅肺):多見聲音重濁、嘶啞。
  • 虛證(如肺脾腎氣虛):常見語聲低微、斷續難續。
    例如,久病咳喘者,因肺腎兩虛,音氣漸衰,多伴見氣息短促;而思慮過度傷脾者,則因中氣下陷,言語時常感乏力。

總結
音氣之盛衰,實為肺脾腎三臟協調與否的外在表徵。透過聲音變化,可窺探體內氣機運行及臟腑狀態,亦為中醫「司外揣內」診法之具體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