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音聲之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音聲之關
音聲之關,又稱懸雍垂,為中醫解剖名詞之一,典出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:「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。」此部位位於口腔後部,軟齶正中,垂掛如小舌,故又稱「帝丁」、「小舌」。其結構雖小,然於發聲、吞嚥及氣機調節中具有關鍵作用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與發聲相關
中醫認為,音聲之關為聲音傳導之樞紐,與喉嚨、會厭等共同構成發聲系統。《靈樞》強調,若懸雍垂異常(如腫脹、潰瘍或萎縮),可致「機關不利」,出現聲音嘶啞、言語不清等症,此與肺、腎氣機相關,因肺主氣,腎納氣,二者失常可影響音聲。 - 與經絡相通
懸雍垂位於任脈循行區域,且與足少陰腎經、手太陰肺經相聯繫,故其功能受此二經氣血盛衰影響。若腎陰虧虛或肺熱上炎,可致懸雍垂紅腫、乾燥,進一步干擾音聲。 - 吞嚥與氣機調節
古籍《醫宗金鑒》提及懸雍垂在吞嚥時防止食物逆入鼻腔之功,並參與調節呼吸與發聲的協調。若其功能受損,易生嗆咳、吞咽困難等症。
臨床相關症候
- 懸雍垂腫脹:多因風熱襲肺或脾胃濕熱上蒸,可見於喉痹、乳蛾等症。
- 懸雍垂痿軟:常見於久病氣虛或腎精不足者,伴見語聲低微、吞咽無力。
- 懸雍垂潰瘍:多屬陰虛火旺或熱毒蘊結,需結合全身證候辨治。
總結
「音聲之關」不僅為解剖結構,更在中醫理論中與氣機、經絡、臟腑密切相關,其狀態可反映肺腎功能及氣血盛衰,為診察與治療嗓音、吞嚥障礙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