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音聲之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音聲之戶

音聲之戶為中醫解剖與生理學之名詞,意指會厭。此稱謂源自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所載:「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」古人觀察會厭之開合與發聲密切相關,故以此喻其功能。

會厭之解剖與生理

會厭位於舌根與喉腔之間,呈葉片狀,由軟骨及黏膜構成。其主司咽喉氣道之開闔,吞嚥時覆蓋喉口,防止食物誤入氣管;發聲時則上舉,使氣流通過聲門,協助聲音之形成。中醫理論視會厭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與肺、腎二臟功能相連——肺主氣司呼吸,腎納氣主發音,故會厭功能失調可致聲嘶、言語不利等症。

與經絡之關聯

會厭所處之位,為任脈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。《難經》提及「喉嚨重十二兩,廣二寸,長一尺二寸」,雖未明指會厭,然其位置鄰近任脈之天突穴,且腎經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故會厭功能與腎精盈虧相關。腎精充足,則聲音洪亮;腎虛精虧,可致會厭啟閉不利,出現失聲或語音低沉。

病理與辨證

外感風寒或風熱邪氣侵襲喉嚨,可致會厭開合失司,引發喉痹暴喑。內傷方面,肺腎陰虛者,會厭失於濡養,可見咽乾聲啞;氣滯血瘀者(如長期憂恚鬱悶),會厭氣血壅滯,亦妨音聲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:「憂恚則氣結,氣結則會厭閉而不開。」

古文獻佐證

除《靈樞》外,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會厭居於咽喉之間,為聲音之門戶,開則聲揚,闔則氣閉。」明代《醫宗金鑒》亦稱會厭為「音聲之關」,強調其動態調節之重要性。

綜言之,音聲之戶不僅為解剖結構之名,更涵蓋中醫對發聲機制與臟腑關聯之整體觀,屬「形神合一」理論於喉科之具體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