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音聲之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音聲之扇乃中醫古籍中所載之專有名詞,專指口唇於發聲功能中所扮演之關鍵角色。此稱謂首見於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:「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。」意喻口唇猶如門扇,其開闔起伏之動態調節,為構成言語聲韻之重要樞紐。

一、生理機轉與經脈關聯

從中醫臟象理論觀之,口唇為脾之外候,足太陰脾經連舌本、散舌下,而手陽明大腸經亦交會於人中,形成「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」之生理聯繫。《難經·四十四難》更明言:「唇為飛門,齒為戶門」,強調口唇於氣機出入與音聲傳導之門戶作用。此外,任脈上行至頤部環繞口唇,督脈亦於齦交穴與唇相連,二脈共主一身之陰陽,進一步奠定唇部統攝發聲之基礎。

二、五音調控與氣血運行

《黃帝內經》將聲音歸屬於五臟所主:「肝在音為角,心在音為徴,脾在音為宮,肺在音為商,腎在音為羽。」口唇作為「音聲之扇」,具調節五音共鳴之效。當三焦之氣上注於唇,配合舌體翻捲與頰肌收縮,方能將經脈氣血轉化為高低抑揚之聲調。清代醫學家周學海於《形色外診簡摩》中特別指出:「唇之潤燥動靜,可察氣血之盈虛,辨聲息之清濁」,道出口唇形態與音質之密切相關性。

三、病理辨證要點

臨床所見音聲異常,每與唇吻失調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記載「風中於腑,則口脣偏喎,言語謇澀」,說明外邪侵襲足陽明經脈可致唇肌麻痹而影響發聲。內傷雜病中,若脾虛不能散精上榮,則見唇白聲低;肺氣壅滯者多現唇繘聲嘶;肝陽上亢常見唇顫語急,此皆顯現「音聲之扇」作為臟腑病候外徵之診斷價值。

四、古典針灸治療溯源

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刺灸「水溝」(人中穴)可治「口不能言」,而「地倉」穴更被稱為「口吻之會」,二者皆屬調理「音聲之扇」之要穴。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釋:「大迎穴主口噤不開,頰車穴療口僻不言」,透過陽明經氣之疏導,可恢復唇齒協調運動以利發聲。此類治法正呼應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「欲以微針,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之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