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音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音嘶
病證名,又稱聲嘶、聲喝、聲散、聲破,首載於《靈樞·玉版》,指言語聲音嘶啞不清,發聲不揚。此症多屬咽喉疾患之表現,然其病機複雜,需結合全身脈證辨其本源,對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音嘶與肺、腎、肝、脾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喉為肺之門戶,聲由氣動,氣為肺所主;腎藏精,上承於喉,潤養聲門;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可致氣機鬱滯;脾虛則濕聚生痰,痰濁上擾咽喉。此外,外感六淫(尤以風熱、風寒為主)、氣滯血瘀、氣陰虧虛等,均可導致喉關失養或氣道壅塞,發為音嘶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肺氣閉鬱
- 證候:突發音啞,或兼咳嗽、咽喉微痛,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。
- 病機:外邪犯肺,肺氣壅遏,宣降失常。
- 治法:宣肺利咽。
- 方藥:銀翹散加減(金銀花、連翹、桔梗、薄荷等)。
-
肺腎陰虛
- 證候:聲音嘶啞日久,喉乾澀痛,午後加重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病機:陰液虧耗,喉失濡養。
- 治法:滋陰潤燥。
- 方藥:左歸飲(熟地、山藥、枸杞等)或麥味地黃丸。
-
肝氣鬱滯
- 證候:音嘶隨情緒波動,胸脅脹悶,嘆息則舒,舌淡紅,脈弦。
- 病機:情志不暢,肝失條達,氣機鬱結於喉。
- 治法:疏肝解鬱。
- 方藥: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香附、陳皮等)。
-
氣滯血瘀
- 證候:聲音沙啞,持久不愈,喉間刺痛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病機:氣血瘀阻,喉絡不通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。
- 方藥:桃紅四物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等)。
-
痰火濕濁
- 證候:聲音重濁低沉,喉中痰黏,胸脘痞滿,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病機:痰熱互結,上蒸咽喉。
- 治法:清熱化痰。
- 方藥:溫膽湯(半夏、竹茹、枳實等)或清氣化痰丸。
-
氣虛不榮
- 證候:聲低嘶啞,勞則加重,倦怠乏力,舌淡,脈弱。
- 病機:中氣不足,鼓動無力。
- 治法:補中益氣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黨參、白朮等)。
-
氣陰兩虛
- 證候:音啞日久,乾咳少痰,氣短神疲,舌紅少津,脈細弱。
- 病機:肺脾氣虛,津液耗傷。
- 治法:益氣養陰。
- 方藥:沙參麥冬湯(沙參、麥冬、玉竹等)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廉泉、天突、列缺、照海等穴,調理氣機、滋陰潤喉。
- 喉科外用:可配伍冰硼散、吹喉散等局部用藥,清熱解毒。
音嘶之治,重在審證求因,或祛邪、或扶正、或調和氣血,方可收效。歷代醫家亦強調「治喉需顧肺腎」,臨證時尤當細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