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音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音瘖

病證名,又稱「瘖」或「失音」,指聲音嘶啞甚或完全不能發聲之症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瘖」,屬喉科與內傷雜病範疇,可分為「暴瘖」與「久瘖」兩類,其病因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邪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壅遏,喉竅不利,聲音不出,多見於暴瘖,發病急驟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風冷傷於肺,氣道不利,故令聲嘶。」
  2. 肺腎陰虛:久病勞損或過度用嗓,耗傷肺腎陰液,喉失濡養,致聲門枯燥,多見於久瘖。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腎精竭者,必致瘖痱。」
  3. 痰瘀阻絡:痰濕內蘊或氣滯血瘀,阻滯喉間經絡,聲戶開闔失司,如《醫林改錯》所述:「瘀血阻於會厭,亦成音啞。」
  4. 情志所傷: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化火灼肺,或突受驚恐,氣機逆亂,致卒然失音,屬「肝鬱瘖」或「驚瘖」。

證候分型

  • 風寒閉肺:聲啞驟起,伴惡寒、咳嗽、脈浮緊,苔薄白。
  • 風熱犯肺:聲音粗啞,喉痛乾燥,身熱脈浮數,苔薄黃。
  • 肺腎陰虛:聲音嘶啞漸進,喉幹顴紅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• 痰瘀互結:聲啞纏綿,喉間異物感,舌暗或有瘀斑,苔膩。

治療原則

暴瘖多屬實證,治宜宣散外邪,如疏風散寒(麻黃湯加減)或清熱利咽(桑菊飲合銀翹散);久瘖多屬虛或虛實夾雜,宜滋養肺腎(百合固金湯)或化痰祛瘀(會厭逐瘀湯)。針灸常取列缺、照海、廉泉等穴調理氣機。

音瘖一症,須辨外感內傷、虛實標本,結合四診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對此均有論述,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