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音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音瘖,病證名。即瘖。指聲啞不能出也。詳參瘖條。

《醫學入門》:「音瘖,聲啞不能出也。」

《醫宗金鑒》:「音瘖,即瘖也。聲啞不能出,或出而不清,或出而不連,或出而不出,或出而無聲,皆是也。」

《景岳全書》:「音瘖,聲啞不能出也。蓋因肺主音,肺氣虛弱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;或因肺氣鬱滯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;或因肺氣熱盛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;或因肺氣寒凝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;或因肺氣燥熱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;或因肺氣虛寒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總之,皆因肺氣不利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也。」

音瘖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肺氣虛弱:肺主音,肺氣虛弱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
  2. 肺氣鬱滯:肺氣鬱滯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
  3. 肺氣熱盛:肺氣熱盛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
  4. 肺氣寒凝:肺氣寒凝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
  5. 肺氣燥熱:肺氣燥熱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
  6. 肺氣虛寒:肺氣虛寒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

音瘖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音嘶啞:聲音嘶啞,是音瘖最常見的臨床表現。
  2. 聲音不出:聲音不出,是音瘖較嚴重的臨床表現。
  3. 聲音不清:聲音不清,是音瘖較常見的臨床表現。
  4. 聲音連續不暢:聲音連續不暢,是音瘖較常見的臨床表現。
  5. 聲音斷續不連:聲音斷續不連,是音瘖較常見的臨床表現。
  6. 聲音無力:聲音無力,是音瘖較常見的臨床表現。

音瘖的治療,主要以補肺益氣、宣肺化痰、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等方法為主。

  1. 補肺益氣:肺主音,肺氣虛弱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因此,補肺益氣,是治療音瘖的重要方法。常用方藥有:補肺湯、玉屏風散、百合固金湯等。
  2. 宣肺化痰:肺氣鬱滯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因此,宣肺化痰,是治療音瘖的重要方法。常用方藥有:二陳湯、三拗湯、小青龍湯等。
  3. 清熱解毒:肺氣熱盛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因此,清熱解毒,是治療音瘖的重要方法。常用方藥有:銀翹散、桑菊飲、牛黃清心丸等。
  4. 活血化瘀:肺氣寒凝,不能宣發清陽,則聲音不出。因此,活血化瘀,是治療音瘖的重要方法。常用方藥有:桃紅四物湯、當歸四逆湯、血府逐瘀湯等。

音瘖的預後,一般來說,如果治療及時,病情較輕,預後良好。如果治療不及時,病情較重,預後不良。

音瘖的飲食,應以清淡、易消化、富有營養的食物為主。忌食辛辣、刺激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。

音瘖的護理,應注意以下幾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