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殷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殷元

殷元,隋代醫家,以針灸見長。據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,其著有《針經》一卷,惜已散佚,未能流傳於世。

中醫背景與成就

隋代(581–618年)是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時期,朝廷設有太醫署,重視醫學典籍的整理與編撰。殷元作為當時的針灸名家,其著作《針經》可能彙集了隋以前及當代的針灸理論與臨床經驗,內容或涉及經絡辨證、腧穴定位及針刺手法等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的《靈樞》部分被後世奉為針灸學的經典,而殷元所撰《針經》或與之相關,可能是對《靈樞》理論的進一步闡發或補充。唐代以後的醫家如孫思邈、王燾等均曾引用前代針灸文獻,其中或包括殷元之學說,然因原書亡佚,難以確考。

針灸學的歷史地位

在隋唐時期,針灸學已形成較完整的理論體系,包括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的循行規律,以及腧穴的主治功能。殷元的《針經》若存在於世,可能對後世《甲乙經》《千金要方》等針灸專著的編撰產生影響。

此外,隋代醫學注重實證與臨床應用,殷元的針灸技術可能以療效顯著著稱,其書或記載特殊刺法、配穴原則及針灸禁忌,為當時醫家所重。可惜因戰亂或傳抄失傳,此書未能保存。

綜觀歷史,殷元作為隋代針灸醫家,其著作雖佚,仍反映了該時期針灸學的發展水平,是研究中醫針灸史的重要線索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