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喑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喑俱(瘖痱)是中醫學特有的病證名稱,首見於《素問·脈解》篇,後由宋代《聖濟總錄》系統論述其病機與臨床特徵。此病症以「舌喑不能言,足廢不能行」為核心表現,屬中風病候中的特殊類型,其病理基礎與足少陰腎經的循行失調密切相關。
經絡病機析論
腎經「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」,其經氣內奪則舌本失養,致聲音瘖啞;腎脈「循內踝之後,別入跟中,以上踹內」,經氣逆亂則下肢痿廢。《黃帝內經太素》進一步指出:「腎精虧虛,髓海不足,則機關不利」,說明此證與腎精虧損導經氣、經筋失養相關。
辨證分型深化
- 腎精虧耗型:多見年老體衰者,伴耳鳴潺潺、腰膝酸軟、脈沉細。腎主骨生髓,精髓不足則足痿不用,當從填精滋腎論治。
- 風痰阻絡型:突發舌強語謇,足痿麻木,苔白膩,脈弦滑。此屬痰濁上蒙清竅,下阻經隧,治宜滌痰通絡。
- 氣虛血瘀型:見言語謇澀日久,步履艱難,舌紫暗,脈澀。此為久病入絡,當益氣活血通經。
歷代醫家拓展
明代《證治準繩》補充「瘖痱當分標本」,急症多責之痰火,緩症多因腎虛;清代《醫宗金鑑》提出「地黃飲子」為治療腎虛型瘖痱的代表方劑,其組方涵蓋肉蓯蓉、巴戟天溫腎陽,熟地、山茱萸滋腎陰,佐石菖蒲、遠志開竅化痰,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思維。
此證與西醫學「運動性失語伴下肢癱瘓」有部分交集,但中醫更重視經絡氣化失常的整體觀,需通過四診合參辨明虛實標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