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寅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寅門穴

出處與定位
寅門穴為經外奇穴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。其定位據原文記載:「從鼻頭直入髮際,度取通繩,分為三斷,繩取一分,入髮際,當繩頭針。」後世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進一步明確其位置於前正中線入髮際1.8寸處,約當督脈神庭穴與囟會穴之間。

穴名意涵
「寅」為地支第三位,對應十二時辰中的「寅時」(凌晨3至5點),與手太陰肺經氣血流注相關,象徵氣機升發之始。此穴命名或取其調理氣血、疏泄鬱滯之功,與黃疸病機「濕熱鬱蒸」相呼應。

主治與病機

  1. 黃疸(馬黃黃疸)
    寅門穴主治黃疸,此病在中醫理論中多因濕熱或寒濕內蘊,薰蒸肝膽,致膽汁外溢肌膚。該穴位居督脈,臨近足太陽膀胱經所過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針刺寅門可通調陽氣、清利濕熱,尤適於陽黃(熱重於濕)之證。
  2. 與頭部經氣相關病症
    督脈上行頭巔,寅門所處之位亦近足太陽膀胱經之絡腦處,故近代或有擴展應用於頭風、眩暈等症,取其通絡醒神之效。

針刺法
古法記載「當繩頭針」,即沿皮刺(平刺),今多取0.3至0.5寸,以捻轉瀉法為宜。因穴位近顱,需循「淺刺緩進」原則,避開深層血管。

配伍思路
若治黃疸,可配伍肝俞、膽俞以疏泄肝膽,或加足三里、陰陵泉健脾化濕;若兼頭痛,配風池、百會以熄風通絡。

理論延伸
寅門穴雖為奇穴,然其定位與督脈、膀胱經相交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。透過調節陽經氣血,平衡臟腑機能,為「上病下取、內病外治」之具體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