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風惡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風惡疾

大風惡疾,又稱「癘風」或「癩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嚴重皮膚病症,屬風病範疇。此名首見於元代危亦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三,其載:「癘風,即大風惡疾,癩是也。」後世醫家多將其歸類於「風癘」「麻風」等病證,與現代醫學之「麻風病」(漢生病)有相應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大風惡疾多因正氣虛弱,外感風、濕、熱、毒等邪氣,內蘊血分,久滯經絡,導致氣血瘀阻、肌膚失養而成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風者,百病之長」,風邪兼夾濕熱毒邪,侵襲人體,可致皮膚潰爛、麻木不仁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指出,此病與「蟲毒」有關,認為風毒深伏,腐蝕肌腠,甚則傷及筋骨。

臨床表現

大風惡疾之典型症狀包括:

  1. 皮膚損害:初起可見紅斑、丘疹,漸成潰瘍,皮膚麻木不仁,甚則眉毛、鬚髮脫落。
  2. 神經病變:因風毒侵襲經絡,肢體麻木、疼痛,甚則肌肉萎縮,關節變形。
  3. 全身症狀:日久可伴隨發熱、乏力,氣血虧虛之象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
歷代醫家對大風惡疾的治療多從「祛風解毒」「活血通絡」著手,常用方藥包括:

  • 祛風解毒:如 苦參丸(《外科正宗》)、換肌散(《醫宗金鑑》),以苦參、白花蛇、烏梢蛇等藥驅風殺蟲。
  • 活血通絡:若氣血瘀滯,可用 大防風湯(《世醫得效方》)加減,結合當歸、川芎等活血之品。
  • 外治法:古籍記載以 硫黃膏雄黃散 外敷,或配合針灸疏通經絡。

古籍記載與演變

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稱此病為「癩病」,詳述其「蟲食五臟」之病機;明代《本草綱目》則記錄多種驅蟲解毒藥材,如大風子(現代研究具抗麻風桿菌作用)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「大麻風」「小麻風」,強調早期治療的重要性。

大風惡疾在中醫理論中,不僅是外感風毒所致,更與內在正氣盛衰密切相關,反映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的整體觀。歷代醫家對此病的論述,兼具病因探討與臨床實踐,為中醫外科與風病治療的重要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