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淫熱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淫熱眼

淫熱眼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載於《抄本眼科》,亦稱「風火眼」。其病因多與外感風熱邪毒或內生肝膽火熾相關,病機關鍵在於風熱上壅目竅,或肝膽濕熱循經上攻,以致眼目紅腫熱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熱:風性輕揚,熱性炎上,風熱相搏,侵襲目絡,導致白睛紅赤、羞明流淚。
  2. 肝膽火盛:足厥陰肝經連目系,若情志鬱結或過食辛辣,肝鬱化火,或膽經濕熱上衝,可致眼瞼腫赤、眵多黏結。
  3. 脾胃濕熱:濕濁中阻,鬱而化熱,蒸騰上擾,亦可引發眼瞼糜爛、眵淚膠黏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外感風熱型:目赤癢痛、畏光流淚,或伴頭痛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• 肝膽濕熱型:眼瞼紅腫焮痛、眵稠如膿,口苦咽乾,小便黃赤,舌苔黃膩,脈弦數。
  • 脾胃濕熱型:眼瞼糜爛滲液,或瞼緣潮紅刺癢,兼見脘悶納呆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
證候辨析
淫熱眼與「天行赤眼」(類似傳染性結膜炎)有別,後者具傳染性,多因疫癘之氣外襲;而淫熱眼則偏重個體臟腑功能失調,或外邪引動內熱。古醫籍強調「熱鬱則腫,火盛則痛」,其病勢急者,多屬實火;若遷延反覆,須慮濕熱膠結或陰虛火旺之變證。

治法舉要

  • 疏風清熱:用防風通聖散加減,外以桑葉、菊花煎湯熏洗。
  • 清瀉肝膽:龍膽瀉肝湯主之,配合局部針刺太陽、風池等穴。
  • 化濕清熱:三仁湯合黃連解毒湯,輔以蒼朮、黃柏外敷。

古籍佐證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火眼赤腫,由肝經實熱或外冒風邪。」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區分:「暴赤者,為風熱卒犯;久赤者,乃血分伏火。」淫熱眼屬前者範疇,治當急瀉其火,防其傷陰。

此證名雖鮮見於後世主流醫著,然其論治思路與中醫「五輪學說」相符,體現局部辨證與整體調攝相結合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