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淫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淫泆在中醫學中的概念解析

淫泆的基本定義

淫泆一詞在中醫學典籍中有兩大主要涵義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諸篇章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指出:「夫百病之生也,皆生於風雨寒暑……至其淫泆,不可勝數」,此處指病邪蔓延擴散之勢;而《靈樞·本神》則云:「血脈營氣精神,此五藏之所藏也。至其淫泆離臟則精失」,此處指精氣因過度而流失的病機變化。

作為病邪蔓延的淫泆

從病理傳變角度而言,淫泆描述外邪侵襲人體後的擴散狀態。六淫邪氣自表入裡,由經絡傳臟腑,此過程即為「淫泆」之象。《素問·痺論》雖未直接使用此詞,但「內舍五臟六腑」之說正與淫泆概念相通。風邪因其「善行而數變」的特性,最易引致淫泆性病變,如風痺之遊走作痛即為典型表現。

就病機發展而言,淫泆反映正氣不足則邪氣張揚的病理特徵。《金匱要略》論及「血痺」傳為「虛勞」的過程,實則呈現淫泆的動態演變,其「從經絡入臟腑」的傳變規律,正是淫泆「不可勝數」的臨床體現。

作為精氣流失的淫泆

在生理失調層面,淫泆特指五臟所藏精氣非正常耗散的病態。《靈樞·本神》明確將「淫泆離臟」與「精失」聯繫,指出過度消耗導致「魂、魄、意、志、思、智、慮」等精神活動失常。《難經·十四難》論「損脈」時,雖未明言淫泆,但「一呼三至曰奪精」等描述,實質上與精氣淫泆之義相貫通。

氣血運行角度觀之,淫泆離臟多表現為「營衛失常」。《內經》強調「營氣循脈,衛氣逆行」則為淫泆之兆,《傷寒論》中「發熱汗出而不解」的桂枝湯證,正是衛氣不固、營陰外泄的輕度淫泆狀態。

淫泆的辨證要點

臨床識別淫泆病機,當察「傳變之勢」與「耗散之度」。《溫病條辨》論邪在氣分「但熱不惡寒」漸入營血,實屬淫泆傳變之例;而《景岳全書》「陰虛發熱」之論,正是精血淫泆之證。舌診可見淫泆者多現光剝或裂紋,脈象多呈浮數或細弱無根,皆反映正氣外馳之候。

歷代醫家對淫泆相關病機有諸多發揮,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立「虛勞」篇,實為防治精氣淫泆之指南;李東垣「陰火」學說,亦可視為對中氣下陷引發淫泆性發熱的闡釋;朱丹溪「陽常有餘陰常不足」之論,更是從本源上警示陰精易於淫泆的生理特性。

綜觀之,淫泆概念貫穿中醫病理與病機學,既表現在外感病的傳變過程,又內涵於內傷雜病的虛損機制,為臨床辨識疾病發展規律的重要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