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銀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銀海
釋義與淵源
「銀海」一詞首見於道家典籍,為古人對雙目之雅稱,取其「光華如銀、涵容似海」之意。後世中醫眼科沿用此名,並以其命名專著,如清代《銀海精微》,遂成眼科學術代稱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臟腑經絡之聯繫
中醫學認為,眼目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,尤以肝為主。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云: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充盈則目得所養,視物清明。此外,心主血脈、腎藏精,皆通過經絡上注於目,共同維繫「銀海」功能。 -
結構與功能觀
- 白睛(氣輪):屬肺,主衛外,若肺熱則白睛赤痛。
- 黑睛(風輪):屬肝,感風邪則翳障生。
- 瞳神(水輪):屬腎,腎虛則視物昏渺。
此五輪學說(氣、風、血、肉、水輪)為銀海局部辨證之綱領。
臨床應用與文獻記載
《銀海精微》詳述目疾診療,如「聚星障」(角膜點狀浸潤)、「棗花翳」(白內障)等病名,並載內服方藥(如撥雲散)、外治法(針刺、燻洗)。書中強調「辨輪臟標本」,如肝熱用羚羊角散,腎虛投杞菊地黃丸,體現中醫整體調治理念。
文化意涵
道家修鍊以「銀海清澄」為神明之境,《黃庭經》稱「目為日月」,與中醫「目受血而能視」相通,反映傳統醫學與哲學之交融。
附:銀海相關典籍
- 《銀海精微》二卷(託名孫思邈,實為明清醫家彙編)
- 《目經大成》引申銀海理論,論述目疾針藥並施之法。
(全文聚焦學理與文獻,未涉現代醫學對照或臨床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