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風

在中醫學中,「大風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既可指病因學中的強烈風邪,亦可作為病理學名詞描述血虛生風的狀態,同時也是特定病證「癘風」的別稱。以下分別詳述其內涵:

1. 病因學名稱:強烈的風邪
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清靜則肉腠閉拒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。」此處「大風」意指自然界中強勁的風邪,屬於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一。風邪為百病之長,其性善行而數變,易侵襲人體肌表、經絡,導致腠理開泄、衛氣不固,從而引發多種外感病症。若人體正氣充足,腠理緻密,則能抵禦大風苛毒之害。

2. 病理學名詞:血虛生風
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指出:「大風在身,血脈偏虛。」此處「大風」並非外感風邪,而是內生之風,與肝血不足、筋脈失養相關。中醫認為「血虛生風」,當陰血虧虛,肝失所養,則虛風內動,臨床可見眩暈、肢體麻木、抽搐等症。此類「大風」需以養血熄風為治則,如當歸、白芍等藥物滋養肝血,以平內風。

3. 病證名:癘風(大風惡疾)

《素問·長刺節論》記載:「骨節重,須眉墮,名曰大風。」此「大風」專指「癘風」,即後世所稱之「麻風病」。其病因多與風濕毒邪深伏血脈、侵蝕筋骨有關,症狀包括皮膚潰爛、毛髮脫落、肢體畸形等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進一步描述其「毒風客於經絡,久而不去,與血氣相搏,則生瘡癩」。古代醫家治療此證,常選用祛風解毒、活血通絡之品,如苦參、大風子等。

總結

「大風」在中醫理論中涵蓋病因、病理及病證三重意義,既反映外邪侵襲的致病特性,亦體現內傷虛風的病理機制,同時作為特定頑疾的專有名稱。理解其不同層次的定義,有助於臨床辨證與治療的準確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