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銀星獨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銀星獨見
病證名,屬外障眼病範疇,指黑睛(角膜)表面出現孤立星點狀白翳之症。此症名初載於明代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所述「珠上有星一、二顆,散而各自生,過一、二日看之不大者方是」,強調其病變特徵為散在性小星翳,且短期內未見明顯擴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與肝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可分兩大證型:
- 肝經風熱
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上攻於目;或情志鬱結,肝氣化火,循經上灼黑睛。風熱相搏,燔灼角膜,致氣血壅滯,形成星翳。 - 肝腎陰虛
久病體虛或勞傷精血,肝腎陰虧,虛火上炎,燻蒸目絡,黑睛失養而發為白翳。
辨證論治
1. 肝經風熱證
- 臨床表現:星翳初起,白睛微赤,畏光流淚,澀痛難睜,可伴頭痛鼻塞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治法:祛風清熱,退翳明目。
- 方藥:
選用《蟬花無比散》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。
基礎方:蟬蛻、白蒺藜、防風、川芎、赤芍、甘草等。
若熱象重者,加黃芩、梔子;目赤腫甚者,加牡丹皮、夏枯草 。
2. 肝腎陰虛證
- 臨床表現:星翳隱伏,時隱時現,眼內乾澀,視物昏矇,伴頭暈耳鳴,腰膝痠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養肝腎,降火退翳。
- 方藥:
以《六味地黃丸》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為底方化裁。
基礎方: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。
虛火偏旺者,加知母、黃柏(即知柏地黃丸);目乾甚者,可酌加枸杞子、菊花。
外治與輔助療法
- 傳統點眼法:可選用清熱解毒類中藥製劑,如黃連煎汁或菊花液洗眼。
- 針灸選穴:取睛明、風池、太衝、肝俞等穴,以疏調肝經氣機。
古籍延伸
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指出:「星翳之生,非獨風熱,亦有真陰不足,龍雷之火上越者」,強調陰虛火動之機轉;清代《目經大成》則提出「退翳需分新久,新者多實,久者多虛」,臨證需結合病程長短辨別虛實。
銀星獨見之治,需緊扣「肝」與「火」兩大關鍵,風熱者清泄為要,陰虛者滋養為本,佐以退翳專藥,方契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